“深潜者”构建的数字图书馆如潮水般退去,林峻团队成员的意识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仿佛大梦初醒。指挥中心里一片寂静,只有机器运转的低鸣和彼此略显急促的呼吸声。每个人脸上都混杂着未散的震撼、豁然开朗的兴奋,以及沉甸甸的责任感。
“开源…透明…去中心化…”陆星宇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敲击,眼神发亮,显然大脑已经在飞速架构那个全新的平台,“剥离控制模块,保留知识库和数据处理核心…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和交易透明…建立一个基于贡献值和社区共识的激励层…天啊,这太…太美了!”
他猛地转向林峻,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老大!这才是技术应该有的样子!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只,而是…是铺在脚下的砖石,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的工具!我们可以做到,我们有‘深潜者’提供的技术蓝图,有顾铭生对旧体系漏洞的了解可以帮我们规避风险,我们…”
“我们还有两个虎视眈眈的敌人,和一个快要撑不下去的现实世界。”林峻打断他,声音沉稳,将陆星宇从技术狂想中拉回地面。他目光扫过众人,“‘深潜者’给了我们一幅地图,但路,得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出来,而且要用跑的。”
希望如同稀有的燃料,被注入了濒临熄火的引擎。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投入了工作。以陆星宇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在“深潜者”提供的底层架构和顾铭生的远程协助下,开始搭建新平台的原型。他们将这个宏伟的计划命名为——“凤凰计划”,寓意在旧秩序的灰烬中重生。
工作迅速展开,但挑战接踵而至。
首先是算力问题。构建一个足以支撑全球节点(即使最初只是少数关键节点)的分布式网络,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巴别塔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型计算中心,要么被“归零派”标记为毁灭目标,要么被“怀旧派”势力渗透或占据。
“我们不能依赖那些可能被植入后门的中心化算力池。”陆星宇坚持道,“必须从头构建我们自己的、基于自愿贡献的分布式算力网络。”
他们开始动员一切可用的资源。修复废弃的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将它们连接成集群;利用“深潜者”提供的优化算法,极大提升单机效率;甚至尝试将一些在“归零派”破坏中幸存下来的、边缘化的小型数据中心纳入网络。这是一个笨拙而缓慢的过程,如同用沙土堆积高塔,但与巴别塔那种掠夺式集中资源的模式截然不同。
其次是知识库的“净化”与“翻译”。巴别塔留下的知识浩瀚如烟海,但其中很多内容带有旧体系的思维烙印——绝对的效率至上、忽略个体差异的标准化方案、甚至隐藏着一些未被察觉的控制逻辑。团队需要组织人力(主要是自愿加入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对这些知识进行审查、修正,并将其“翻译”成普通人能够理解、便于社区讨论和决策的形式。
苏雨晴在这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她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设计了一套信息呈现和决策辅助流程,确保平台提供的是多维度的“信息透镜”和“后果模拟”,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人。
“凤凰计划”的核心理念是赋权于民,但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说服在困苦和混乱中挣扎的人们,放弃对“强权”或“救世主”的幻想,学会自己掌握命运。这在一个习惯了被安排、被管理的社会中,异常艰难。
林峻亲自带队,深入到各个安置点和重建社区,宣讲“凤凰计划”。他不再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下达指令,而是以一个同行者的姿态,分享构想,倾听疑虑。
“把决定权交给我们?我们连明天有没有饭吃都不知道,怎么决定那么大的事情?”一个面黄肌瘦的老人质疑道。
“这个平台能立刻给我儿子弄到药吗?”一个焦急的母亲问。
“你们说的那些开源、透明,我们听不懂!我们就想要电,想要秩序!”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
怀疑、不解、甚至敌意,无处不在。林峻没有气馁,他耐心解释平台将如何帮助社区更高效地组织起来寻找食物和药品,如何让信息透明从而减少分配不公,如何通过集体智慧找到解决本地问题的最佳方案。他展示平台原型的一些简单功能,比如社区物资需求登记和技能共享模块。
进展缓慢,但并非毫无成效。在一些小型社区,当人们发现通过平台自发组织的巡逻队确实改善了治安,共享工具和信息确实提升了重建效率后,信任开始像藤蔓一样悄悄生长。
与此同时,压力也从外部汹涌而来。
“归零派”显然察觉到了“凤凰计划”的威胁。如果说之前他们破坏基础设施是为了“净化”,那么现在,他们的攻击开始带有明确的针对性。几个正在搭建中的“凤凰计划”分布式算力节点遭到了精确的物理破坏,一名积极参与平台社区推广的教师受到了恐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