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诸葛武侯南征记略与攻心定边之智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车辚马啸踏破益州郡的晨雾,一场关乎蜀汉南疆稳定的战事就此拉开帷幕。
彼时的南中,山川纵横如屏障,部族错杂似棋局,叛乱的余烬尚未熄灭,而诸葛亮的行军帐中,很快便收到了一喜一忧两则消息,恰似这南地气候般,骤晴骤雨间牵动着战局走向。
喜的是建宁人李恢以过人智谋解自身之困。身为蜀汉庲降都督,李恢彼时正身陷重围,麾下兵力远逊于叛军,又与诸葛亮主力失去联络,陷入“众少敌倍,声息断绝”的危局。
危急之际,他借同乡之谊设下诈降之计,对南中叛军道:“官军粮秣已尽,决意北还。我久离乡梓,今得归故里,不愿再返北方,愿与诸君共图生计,故以实情相告。”
这番言辞恳切如乡音,竟让叛军卸下了戒备。待敌营松懈之际,李恢率部突袭,如惊雷破阵,一举扭转颓势,反败为胜——这般“老乡破老乡”的智谋,既显其临危不乱的胆略,更暗合南征战事中“以智破局”的核心脉络。
然忧绪亦随之而来。雍闿死后,其部众共推建宁大族孟获为主,这位在南中“为夷汉所服”的首领,聚合残部据险而守,成了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最大阻碍。
孟氏家族在南中经营数代,根基深植于夷汉各族之间,其威望非寻常叛将可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南征的目标从来不止于“平叛”,而是要“定边”——既要以军事手段压制叛乱,更要以政治智慧安抚部族,将南中的人力、物力纳入蜀汉版图,为日后北伐提供稳固后方。
此前,他以雷霆手段剿灭夷王高定,是为震慑叛乱势力;而今面对孟获,却需另寻良策——若贸然诛杀,恐激起南中各族反弹,此前的军事成果或将付诸东流;若任其割据,则南疆永无宁日。
这般考量,早在诸葛亮出征之前,便已被心腹谋士马谡点破。彼时马谡相送于成都城外,进言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这番话如明灯,照亮了诸葛亮南征的战略方向——南中之乱,乱在人心不齐,若能收服大族之心、部族之心,便如断去叛乱的根源。
是以,当诸葛亮以横扫越巂、斩杀高定的赫赫军威震慑南中后,如何降服孟获这颗“关键棋子”,便成了整场战事的重中之重。
此时的南中,山水间还留存着古老的习俗与传说,而诸葛亮的到来,也为这片土地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后世画家戴敦邦曾作《孔明祭泸水》,以浓墨重彩再现了那段往事:当蜀军行至泸水(今金沙江支流),见当地部族以活人祭祀河神,以求渡河平安。诸葛亮不忍见此惨状,遂命人以面粉裹肉,塑成假人头状,命名为“馒头”,用以祭祀泸水之神。
这一举动,既避免了生灵涂炭,更以仁厚之心赢得了当地部族的好感——所谓“攻心”,从来不是空洞的谋略,而是藏在这些体恤民生的细节里,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而另一位画家金协中所绘《识诈降三擒孟获》,则聚焦于诸葛亮与孟获的正面交锋。画中“云中建圣”的图案,传为诸葛亮为提防叛军诈降所留的记号,虽出自《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却也暗合历史上两军的周旋之势。
史载孟获确曾多次聚合残部,凭借南中复杂的地形与蜀军周旋——或据山险设伏,或引河谷断粮,然每次交锋,皆因诸葛亮用兵如神而败北。
汉军的连胜,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碾压,更是战略智慧的彰显:诸葛亮深知孟获虽勇,却不善谋略,是以每次作战皆留有余地,为日后的“七擒七纵”埋下伏笔。
孟获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诸葛亮“攻心战略”中最关键的一环。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以细腻的笔触记载了这段戏剧性的战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第一次被擒,孟获仍心有不服,认为自己是因不察蜀军虚实而败;诸葛亮便顺水推舟,放其归去,许他整军再战。
此后,便有了流传千古的“七擒七纵”。
第一次,孟获依山据守,诸葛亮派军迂回其后,断其粮道,孟获兵败被擒;
第二次,孟获诈降设伏,却被诸葛亮识破,反遭包围;
第三次,孟获引部族勇士出战,诸葛亮以逸待劳,待其疲惫之际一举破之;
第四次,孟获求助邻近部族,诸葛亮遣使游说,部族倒戈,孟获孤立无援而被擒;
第五次,孟获退至深谷,欲借瘴气阻敌,诸葛亮命人研制解药,率军深入,生擒孟获;
第六次,孟获诈称愿献城池,实则暗藏杀机,诸葛亮将计就计,再度擒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