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帐内的气氛依旧紧绷,但那股剑拔弩张的杀气已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微妙而脆弱的平静。西突厥可汗统叶护脸色阴沉地坐在宝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显然还在为刚才的失策和被迫退让而恼怒,却又对那十五具寒意森森的“诸葛连弩”以及王玄策口中“龙首原不死不休”的威胁投鼠忌器。
王玄策心中冷笑,面上却恢复了那种从容淡定的使臣仪态,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仿佛刚才真的只是一场“玩笑”般的轻松。他整理了一下衣袍,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可汗,玩笑既已开过,想必你我双方对彼此的‘底线’都已心中有数。”他特意加重了“底线”二字,目光平静地看向统叶护,“那么,我们可以开始真正地、务实地谈谈互市的具体条款了。我大唐,是带着增进往来、互利共赢的诚意而来的。”
统叶护从鼻子里哼出一声,算是默认。他挥了挥手,示意刚才那位叫嚣的酋长和其他一些躁动的部落头人坐下,显然不打算再让他们胡乱插嘴坏事。
王玄策心中明了,对方已然认怂。听到我秦王的名号就怂了?看来还真是弱国无外交啊,道理果然还是要建造在剑锋之上。 他不再犹豫,开始主导谈判:
“首先,是关税。”王玄策开门见山,“三倍之说,绝非交友之道,更非长久之计。我提议,沿袭此前与草原各部互市的旧例,关税定为‘十一税’(10%),此乃公平之数,亦能保障商旅畅通,使双方获利最丰。可汗意下如何?”
统叶护眉头紧锁,显然对这个比例很不满意,这比他预期的少太多了。但他看了一眼那些依旧保持戒备姿态的唐军士兵和那令人心悸的弩箭,强行压下了反驳的冲动,沉声道:“十一税?太低!我西突厥雄踞西域,护佑商道,抽一成五(15%)!”
王玄策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可汗,商道畅通,受益者并非只有大唐。西域珍宝输入大唐,西突厥抽税获利;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输入西域乃至更远的波斯、大食,贵部同样可以抽税,其利更厚。若关税过高,商旅必绕道而行,或抬高售价,最终受损的,还是贵部的税收和子民能购买到的物资。十一税,是经过验证最能繁荣互市的税率。若可汗执意提高,那我只好禀明陛下,或许……加强与吐谷浑、于阗等地的商路更为划算。”他轻描淡写地抛出了另一个选择,暗示西突厥并非不可替代。
统叶护脸色更加难看,他知道王玄策说的是实情,而且大唐确实有选择其他路线的能力。他沉默片刻,终于不情愿地点头:“……好!就依你所言,十一税!”
“可汗英明。”王玄策轻轻捧了一句,继续道:“其次,是关于商品。大唐需要西突厥的良马、皮毛、玉石、以及来自更西方的一些特产。作为回报,大唐可以提供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以及……少量的、品质极高的‘龙夏醇’烈酒成品。”他特意强调了“成品”二字,彻底绝了对方觊觎酿造方法的念头。
“只有成品?”统叶护旁边一位主管贸易的叶护忍不住插嘴,“数量能否增加?还有,那种坚硬的‘百炼铁’能否交易?”
王玄策看了那人一眼,从容答道:“龙夏醇酿造不易,产量有限,优先供应盟友。具体数量,可根据每年马匹和皮毛的交易价值来商定比例。至于铁器……”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大唐律法有明令,精铁与军械禁止出境。此事,没有商量余地。不过,优质的铁锅、农具等民生铁器,可以适量交易。”
西突厥众人脸上都露出失望之色,但他们也知道这是中原王朝一贯的原则,很难打破。
王玄策话锋一转:“不过,大唐可以提供给贵部另一种急需之物——粮食。尤其是在白灾之年,大唐可以从凉州、甘州调运粮食入境,价格可以优惠,以助贵部度过难关。这,可比些许铁器实在得多。”
这个提议让统叶护和几位叶护动容了。草原上最怕的就是天灾,一旦大雪覆盖草场,牲畜成群死亡,随之而来的就是饥荒和部落动荡。大唐愿意提供粮食保障,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和战略筹码。
统叶护沉吟良久,再次点头:“粮食……可以。具体细则,容后再议。”
“其三,”王玄策继续说道,抛出了另一个重要议题,“关于商道安全。为确保双方商队畅通无阻,我提议,双方共同派出骑兵,在关键路段组成联合巡逻队,清剿马匪,震慑不轨之徒。巡逻队人数对等,由双方将领共同指挥。如此,可显我两国交好之诚意,共保丝路平安。”
这个提议看似公平,实则蕴含着深意。大唐可以借此将军事力量合法地、有限地投送到西域腹地,展示存在,收集情报,并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力。
统叶护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犹豫了。但王玄策紧接着补充道:“若此议能成,大唐愿意额外提供一批上好的绢帛和茶叶,作为对可汗维护商道辛劳的谢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