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悄然流淌至2006年6月28日,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再次被全球篮球世界的目光聚焦,一年一度的NBA选秀大会在此拉开帷幕。对于刚刚完成震撼联盟的卫冕、阵容豪华到令人窒息的洛杉矶湖人而言,这个选秀夜在外界看来,更像是一次锦上添花的走过场。他们手握的,仅仅是象征性的首轮第30顺位(卫冕冠军的固定末位签)以及几个无关痛痒的未来次轮签。在大多数评论员和球迷眼中,湖人现有的核心阵容(科比、姚明、加内特、保罗、阿泰斯特)已臻化境,结构稳定,年龄合理,短期内无需大刀阔斧的改动,选秀不过是补充一些边角料或者储备未来资产。
然而,在洛杉矶市中心,那座高耸入云、俯瞰众生的星晨大厦顶层,气氛却与外界想象的慵懒截然不同。被誉为“星晨战略室”的房间里,光线被刻意调暗,只有几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散发着幽蓝的光芒,上面实时跳动着选秀现场的直播画面、复杂的球员数据流、动态的选秀预测模型以及不断更新的各队交易传闻。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冷静而专注的气息,仿佛猎手在出击前最后的宁静。
王沐晨端坐于主位,深色定制西装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掠过屏幕上那些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名字——安德烈·巴格纳尼、拉马库斯·阿尔德里奇、布兰登·罗伊、鲁迪·盖伊……这些闪耀的新星并未在他眼中激起太多波澜。他的指尖在光滑的胡桃木桌面上无意识地、极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那不是焦躁,而是大脑高速运转、权衡利弊时的一种外在表征。他的注意力,早已穿透了喧嚣的迷雾,锁定在了一个被主流预测排在次轮初段、甚至可能滑落更后的名字上。
上官婉儿坐在他的身侧,哈佛淬炼出的睿智与湖人执行总裁的干练在她身上完美融合。她手中拿着厚达数十页的、由星晨集团独立球探网络与外部权威机构交叉验证后的最终版选秀报告,声音清晰而冷静,如同播报精密仪器读数:
“Aaron,根据我们最后的模拟推演,首轮30顺位,按照常规思路,可供选择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一是乔丹·法玛尔,UCLA出身的本土控卫,熟悉三角进攻体系,有一定即战力,球风稳健,传球视野尚可,防守态度积极,但身体素质平庸,缺乏顶级爆发力,投篮稳定性有待提高,天赋上限清晰可见,预计顺位在25-35之间。二是塞尔吉奥·罗德里格斯,西班牙控卫,传球华丽,富有创造力和观赏性,球场视野开阔,但防守端受限于身体素质容易成为漏洞,外线投篮能力极不稳定,需要大量球权,适应NBA强度需时间,预计顺位在首轮末到次轮初。”
她顿了顿,翻过一页,继续道:“此外,像凯尔·洛瑞这样身体强壮、防守凶悍的矮个控卫,或者香农·布朗这样运动能力爆表的得分后卫,也可能落入这个区间。他们都是不错的角色球员备选。”
王沐晨微微颔首,表示听到了这些信息,但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屏幕上那个并不起眼的名字——保罗·米尔萨普,来自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的大四生,位置大前锋。
在他的“前世”记忆数据库中,关于这个球员的信息清晰而深刻:一个身高仅2米03(实际可能还不到)、臂展也不算突出的内线,在长人如林的NBA世界里,身体条件堪称“平庸”。然而,就是这个“平庸”的球员,将在次轮总第31顺位被犹他爵士队选中,然后开启一段堪称传奇的“逆袭”生涯。他以其与身材不符的、怪兽级别的篮板能力(NCAA史上唯一连续三年篮板王)、强悍坚韧的低位防守、日益精进的中远距离投篮以及无比出色的篮球智商,一步步从替补打到首发,最终四次入选全明星,一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二阵,成为联盟中最具性价比、最令对手头疼的“矮壮型内线”代表。他的坚韧、他的拼搏精神、他对胜利的渴望,都完美契合王沐晨为湖人注入的“赤霄”灵魂。
更重要的是,在王沐晨的王朝蓝图中,米尔萨普的技术特点正是湖人替补席所急需的拼图。加内特虽然全能,但需要合适的替补来保持其巅峰状态的持久性;王治郅偏向空间型四号位,防守和篮板并非强项。米尔萨普的到来,可以为加内特提供高质量的休息时间,他的篮板和防守硬度可以在特定时段与姚明或加内特组成令对手窒息的内线组合,他甚至可以在小个阵容中顶到五号位。这是一块被严重低估的、足以影响冠军深度的基石型拼图。
“婉儿的分析很全面,”王沐晨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瞬间吸引了战略室内所有核心幕僚的注意力,“但常规思路,打造不出‘不落王朝’。我们的目标,不是首轮末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安全牌’。”
他抬起手,指向屏幕上米尔萨普的资料,那个在大学数据栏里填满篮板和两双,却因为身高问题被普遍看低的名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