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的城》拍摄进入中期,成都影视基地的非遗道具间渐渐成了“忠犬联盟”的“秘密据点”——周教授的古籍、林砚舟的进度表、沈亦舟的跨界策划案、苏医生的养生茶包、赵村长的竹编半成品,随意又整齐地摆放在长桌上,每天拍摄间隙,这里都会上演一幕幕充满烟火气的小互动,成为片场最温暖的角落。
趣事一:周教授的“纹样纠错大赛”
周教授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道具间,对着剧组准备的蜀绣纹样图“挑错”。这天清晨,他刚指出一幅“宝相花”纹样的花瓣层数不对,沈亦舟就凑了过来,手里拿着手机里的电竞皮肤图案:“周教授,您也帮我看看这个!我想在电竞皮肤里加蜀绣纹样,您看这配色和针法对不对?”
周教授接过手机,认真端详起来:“配色没问题,但这个‘滚针绣’的线条太粗了,不符合蜀绣‘细腻’的特点,得改得更纤细些。”说着,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修改示意图,还顺便给沈亦舟讲起“滚针绣”的历史:“这种针法在唐代就有了,当时主要用来绣人物的衣纹,讲究‘针针相连,不露针脚’……”
没等周教授说完,赵村长也拿着一个竹编小筐过来:“周教授,您帮我看看这个竹编纹样,我想把它改成电影里的道具,能不能融入点蜀绣的元素?”周教授眼睛一亮,立刻和赵村长讨论起来:“可以在竹编的边缘,用细竹丝编出蜀绣‘缠枝莲’的简化纹样,这样既保留竹编的质感,又有蜀绣的韵味……”
原本的“单人纠错”,渐渐变成了“多人研讨”,连路过的剧组美术指导都忍不住加入,道具间里不时传出讨论声和笑声。林砚舟笑着调侃:“周教授,您这哪是‘纠错’,明明是开了个‘非遗小课堂’!”周教授也笑了:“多个人多份思路,能让非遗元素更精准,也能让大家多了解点文化,多好。”
趣事二:林砚舟的“进度表保卫战”
林砚舟有个“宝贝”——一本详细到分钟的拍摄进度表,每天都会随身携带,生怕出一点差错。这天中午,他刚把进度表放在桌上,就转身去拿文件,回来时却发现,赵村长的小孙子(跟着来片场玩)正拿着彩笔,在进度表的空白处画竹编纹样。
林砚舟急得差点跳起来,刚想上前阻止,却被赵村长拉住了。赵村长笑着说:“别急,你看孩子画得多好!这竹编纹样刚好能贴在道具竹篮上,说不定还能当‘彩蛋’呢。”林砚舟凑过去一看,孩子画的简化竹编纹样,还真有点“童趣版非遗”的味道,他哭笑不得地说:“也就您能帮他‘圆场’,这进度表要是被导演看到,还以为我故意画的呢!”
没想到,下午导演来道具间查看时,还真注意到了进度表上的纹样,当场就说:“这个纹样不错!可以用在电影里孩子们学竹编的戏份里,让小演员们照着画,既真实又有童趣。”林砚舟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看向赵村长,赵村长得意地眨了眨眼,像是在说“我没说错吧”。
后来,那张被“涂鸦”的进度表,被林砚舟小心地收了起来。他说:“这可是‘意外收获’,比原本的空白表有意义多了,以后还能当电影的‘纪念周边’呢!”
趣事三:苏医生的“养生茶外交”
苏医生每天都会带着自制的养生茶来片场,分成小杯放在道具间,供大家随时饮用。一开始,剧组工作人员还不好意思喝,苏医生就主动“推销”:“这是用菊花和枸杞泡的,能清肝明目,你们天天对着镜头和剧本,多喝点对眼睛好。”
这天,苏晚拍完一场“熬夜绣蜀绣”的戏,累得脸色发白,苏医生立刻递上一杯温热的红枣桂圆茶:“这杯能补气血,你刚才拍戏时情绪太投入,消耗太大,喝点补补。”苏晚接过茶,喝了一口就眼睛一亮:“苏医生,您这茶也太好喝了!比我在外面买的还香。”
这话被旁边的摄影师听到了,也凑过来说:“苏医生,我最近总失眠,您有没有能助眠的茶?”苏医生立刻从包里拿出一包酸枣仁茶:“这个适合你,睡前泡一杯,能安神助眠,不过要记得少放糖。”摄影师连声道谢,当场就泡了一杯。
渐渐地,苏医生的“养生茶角”成了片场最受欢迎的地方——早上有清肝明目的菊花茶,中午有解腻消食的山楂茶,下午有提神醒脑的薄荷茶,晚上有安神助眠的酸枣仁茶。剧组的人都说:“有苏医生在,我们不仅能拍好电影,还能把身体调理好,简直是‘双赢’!”
苏医生则笑着说:“大家为了非遗电影这么辛苦,我能做的就是让大家健健康康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拍摄,把非遗的故事讲好。”
趣事四:沈亦舟的“跨界脑洞大会”
沈亦舟总喜欢在拍摄间隙,拉着大家开“跨界脑洞大会”,一会儿提议“电影上映时搞个‘非遗赛车巡游’”,一会儿又说“可以和奶茶店合作,推出‘蜀绣纹样杯套’”,每次都能抛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