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亦舟赶紧把银元推回去,握住老人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指节处的裂口还没愈合,沾着些许泥土。“爷爷,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钱您自己留着。”她指着远处的冷链车,“您看,那么多远方的朋友都在帮我们,我们一定能把监测站建好。等开春了,我们再请您来给大家讲牦牛的故事,您的经验,比银元还宝贵。”次仁爷爷眼睛一红,转身从牛圈里牵出一头小牛犊,“这头小牛就叫‘感恩’,以后它的牛犊,咱们都送给村里的贫困户,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下午三点,周小雨提醒说直播时间到了。旦增赶紧把手机架在临时仓库前,镜头里刚好能看到堆放的物资和远处正在挖地基的村民。“大家好,我是旦增,”他整理了一下藏袍的领口,有些紧张地笑了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我们收到的爱心物资,还有李哥要教大家做藏区特色的‘青稞牦牛暖心煲’,冬天喝一碗,全身都暖和。”
弹幕瞬间滚动起来,熟悉的ID一个个跳出来。“新疆牧民阿布拉”发了个举着奶茶的表情包:“小旦增今天没戴帽子,耳朵冻红啦!我捐的那袋牦牛肉干收到了吗?是我自己晒的,特别香。”“上海医药李总”则直接甩了个红包:“祝监测站早日建成,我公司的员工都在看直播,以后你们的产品我们全包了。”周小雨的管理号立刻跟上:“感谢阿布拉大哥的牛肉干,已经收到啦!李总的爱心红包我们会全部计入监测站建设资金,每一笔支出都会公示。”
李伟抱着一口大铁锅走过来,锅沿还沾着点青稞粉,显然是刚从暖厨拿来的。“今天教大家做的暖心煲,是藏区冬天的必备美食,既能给人暖身,也能给体弱的牛补营养。”他把锅放在临时搭起的灶台上,点燃柴火,“首先要准备的是当年的新青稞,泡半小时,泡到用手指能捏碎就行。牦牛肉要选牛腱子肉,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冷水下锅焯血沫,记住,焯的时候要加姜片和青稞酒,去腥味的效果比料酒好十倍。”
沈亦舟站在一旁帮忙,她把泡好的青稞倒进碗里,对着镜头展示:“大家看,这种颗粒饱满、颜色金黄的就是好青稞,煮出来又香又糯。我们用的牦牛肉都是当天现宰的,保证新鲜,而且都是散养的牦牛,肉质比圈养的更紧实。”她刚说完,一条弹幕跳了出来:“沈老师,我上次按李队的方法做青稞烧麦,把青稞粉和错了,做成了‘石头饼’,咬得我牙都疼,这可咋整?”
李伟笑着接过话茬,他正用勺子撇去锅里的血沫,动作熟练得很。“这位朋友,你肯定是水加少了。”他舀起一勺水,“青稞粉吸水性强,和面的时候要边加水边搅拌,直到面团不粘手为止。上次旦增做的时候,水加太多了,做成了‘青稞粥团子’,最后我们煮成了粥,味道还不错。”旦增脸一红,赶紧辩解:“那是我故意的,我想试试青稞粥的味道!”弹幕瞬间被“哈哈”刷屏,还有人发了个“青稞美食翻车合集”的表情包,里面全是粉丝们做砸的各种藏区美食。
“牛肉焯好后,要用清水洗干净,然后放进锅里炒至变色,加一勺牦牛油,炒出香味。”李伟往锅里加了一块淡黄色的牦牛油,瞬间香气四溢,连远处挖地基的村民都抬起头往这边看,“牦牛油是关键,比普通的食用油更香浓,而且暖身效果特别好。炒到牛肉表面微黄,就加入泡好的青稞,一起翻炒两分钟,让青稞吸饱肉香。”他一边说,一边用锅铲翻动,青稞和牛肉的香气混在一起,飘满了整个村口。
沈亦舟趁机介绍起监测站的建设情况,她拿着手机绕着地基转了一圈,镜头里几个村民正用铁锹挖冻土,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藏袍,却没人喊累。“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牦牛健康监测站的地基,已经挖了一米五深,马上就要浇筑混凝土了。”她指着远处的雪山,“这里的冬天特别冷,冻土冻得比石头还硬,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来干活,手上都磨起了泡。”屏幕里立刻有人发弹幕:“太辛苦了,我捐1000块买手套和护具!”“我是做建材的,需要什么随时跟我说,我给你们最低价!”
“水要加没过食材两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最少要炖一个半小时。”李伟往锅里加了些清水,又放了几片藏当归,“藏当归是我们当地的特产,比普通当归更补,而且没有苦味,小孩也能吃。炖的时候不用加太多调料,只放盐和少许花椒就行,要保留青稞和牛肉的本味。”他舀起一勺汤,对着镜头展示:“你们看,这汤是奶白色的,说明牛肉的营养都炖出来了,喝一口,从喉咙暖到肚子里。”
就在这时,县畜牧站的张兽医扛着一个大箱子走过来,箱子上印着“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卡”的字样。“李队,沈老师,这是省畜牧局配的检测卡,牛有没有病,十分钟就能测出来。”他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排排整齐的检测卡,“我刚用‘乌云盖雪’的血样试过了,健康得很,‘踏雪寻梅’的各项指标也都正常。”他凑到镜头前,举着检测卡说:“各位网友放心,有了这些设备,咱们的牦牛就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毒草中毒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