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屑还嵌在周廷玉的膝盖里头,他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才站起来,额头上还沾着石地的寒气。这静思洞里头的湿气早就钻进了骨头缝,混着洞外头渐渐远去的拖拽声——那是夏雨柔被唐赛儿和两个女教徒架着走的动静,裙摆擦过石头路面的细碎声响里头,夹着她强忍住的哽咽。
周廷玉攥紧拳,袖中半块绣帕犹带暖意,那是夏雨柔离开时悄悄塞给他的,莲纹是夏家标记,这姑娘也许是想自己出去生死未朴,就当在临死前向周廷玉表明自己的心迹,想到这里,周廷玉不禁有些慌乱。
“慌什么。”张中慢慢抬手,干枯的手指头拂过膝盖前头的干草,动作虽然慢却稳当,眼睛里藏着看透一切的清明,“赛儿要是想让她死,就不会偷偷塞那个匕首鞘了。”
周廷玉一愣,这才想起夏雨柔被拖走之前,唐赛儿转身时候飞快塞过去的物件——那是一把鎏金的匕首鞘,原本是沐春在叙州时候送给他的,早先被无为教的人收走了。周廷玉这才松了口气,问道:“太师祖,您和外曾祖是……”
“他是我的徒弟。”张中嘴角扯出一丝淡淡的笑,“你们周家的根,说起来,还是六十年前濠州那把破扇子扇出来的。”洞外头的春寒渗进石头缝里头,火把光里头浮着细细的灰尘,张中望着石壁上摇晃的影子,声音飘回了元末的濠州。
元至正四年,濠州大旱得地都裂了,城外的土地庙塌了半边顶,神像早就被饥民拆了当柴火烧。庙里头挤着的乞丐,个个颧骨高耸,眼窝陷成了黑窟窿,只有一个穿补丁布衣的少年还在动弹——那是刚从皇觉寺逃出来的朱重八,怀里揣着半块从狗嘴里抢来的干饼,正给一个饿晕了的小丫头喂水。那丫头就是苏玉婵,才七岁,小脸蜡黄,只剩下进气没出气了。
张中当时缩在庙门阴影里看着少年把最后一口水喂完,转身要找干草,他才开口:“你自己都快饿死了,还管旁人?”
朱重八抬头见是个满脸尘垢的道人,瓮声瓮气地回答:“都是苦命人,多活一个是一个。先生要是饿了,我这饼分你半块。”说着就要往怀里掏。
张中抬手拦了,羽毛破扇指了指庙外尘土飞扬的官道:“郭子兴占着濠州城,粮草堆得都发霉了,城外却饿死成片。你守着这破庙,就算把饼全分了,能救几个人?这丫头活过来,明日还不是要饿死?”
少年动作僵住了,眉头拧成了疙瘩:“我就是个乞丐,还能去抢濠州城不成?郭子兴有好几万兵,我这点力气不够塞牙缝的。”
“抢?”张中笑了,笑声里头有嘲弄也有期待,“你要是只想当乞丐,就守着这庙;要是想让天下苦人有饭吃,就得去争。郭子兴是个草寇,眼里只有金银美女,你投奔他,凭着胆识,迟早能有自己的队伍——到时候不是抢,是把本该属于百姓的,还给百姓。”
他蹲下身,用手指头在地上画了简单的舆图:“濠州是江淮要冲,郭子兴守不住一世。陈友谅在武昌,张士诚在苏州,个个想争天下,却没一个心里装着百姓。你去投奔他,先攒人脉,找些跟你一样想做事的兄弟,等有了势力,再图大事。”
朱重八盯着地上的图,眼睛里渐渐冒了光——他想起地主刘德的鞭子,想起皇觉寺和尚的势利眼,想起路上看见的饿死的人。张中这话,像把火点燃了他心里的不甘,猛地起身拱手:“道长指点之恩,重八记着了!要是有朝一日成事,肯定不忘今天这话。”
后来朱重八听他的话去投了郭子兴,改名叫朱元璋,从亲兵做起,一步步往上爬。他总想起破庙里的道人,却再也没见过,直到三年后在滁州被元军十万大军围困,粮尽援绝,连徐达都饿得提不起刀。那天城外忽有人来报,说有个穿破道袍的道人要见朱将军。朱元璋一愣,亲自去迎接,见真是张中,又惊又喜:“道长怎么来了?快进城,虽然没有好酒,却有热汤。”
张中没动,指了指元军大营:“我来给你指条活路。元军粮草营在西南角,地势低洼,今夜有大雨,你派五百精锐从城后小路绕过去,放把火,元军必乱。”
朱元璋将信将疑:“这几日晴空万里,怎么会下雨?”
张中掏出个罗盘,指针微微晃动:“观天象,察地脉,就知道风雨。今夜子时指针转西北,是下雨的兆头。你信我,就动手;不信,我这就走。”
朱元璋想起当年的指点,咬了咬牙,派徐达带五百精锐,准备了火油硫磺。当晚果然天降大雨,徐达趁着雨声摸进粮草营,一把火点燃,火光冲天。元军见粮草没了,顿时大乱,朱元璋开城出击,解了滁州之围。
战后摆宴,朱元璋想留张中辅佐,张中却摇着破羽毛扇笑道:“我闲散惯了,受不了官场束缚。你要成大事,去青田找刘基,是我徒弟,懂经史,通堪舆,能推衍天下大势,比得十万雄兵。”。
后来朱元璋派部下孙炎第一次拜访被拒,元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带着亲笔绢帛聘书前去许以高位,刘基依旧不见,最后一次,是孙炎在刘基宅前以大义指责他,刘基当时看似被在逼迫下无法再逃避才决定出山,其实是张中劝他应该出山辅佐朱元璋,然后刘基才带上他的少年弟子,也就是周廷玉的祖父周起杰,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