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出名要趁早”,苏洵偏不———27岁才发力,照样在宋代文坛杀出血路,这简直是“反卷达人”的胜利!
告诉我们不用焦虑,节奏自己说了算,照样能发光。”
七玥总结:苏洵因“大器晚成”的经历和犀利深刻的文风,既被历史认可为宋代散文大家,也被现代网友视为“励志榜样”和“逻辑大神”,而“三苏”的家庭成就更是让他多了层“硬核家长”的标签。
至于七玥本人,她就只知道苏洵写的?《六国论》,其他的还真不知道诶~(??ω??)
鉴于她本人对于苏辙这个“暖男”~以及苏轼大大的喜欢,苏洵当然还是很喜欢啦。
? (??3(???c)
这就是什么?爱屋及乌~
当然苏洵本身也有值得学习的点。
认定一件事你就努力去干呀。
那句哲语不是说什么“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只要你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v??)?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呀!(? ??_??)?加油~~
总算把颜真卿那么悲伤的情绪洗礼了。? ??? ?
这真的是看不了一点煽情的。
还有中国近代史那些血泪史,七玥那真是看不了一点。
~~~@—@——
七玥又打开了下一个视频:
“【屈原:从楚国左徒到端午符号———
他和这个节日的千年羁绊~】
提到端午,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剥开粽叶时的清香,是龙舟竞渡时的呐喊,还是那位投江明志的爱国诗人?
今天咱们就聊聊端午背后的故事———
不止有屈原,还有藏在习俗里的千年记忆。
先从屈原说起。
这位被后世称作“中国第一位诗人”的文人,一生像极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
他出身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按说该是含着金汤匙长大,可在《九章·惜诵》里,他却写“勿忘身之贱贫”,可见早已是落魄贵族。
不过这身份没困住他,反倒让他更早看清百姓疾苦———
年少时就常为乡亲们办实事,给年轻人讲家国大义,活脱脱一个“天才少年”剧本。
公元前319年,屈原成了楚怀王的“左徒”。
这职位到底多厉害?
有人说类似“副国级”,位高权重;
有人说相当于“外交部长”,能代表楚国出使诸侯。
不管怎么说,那会儿的他是怀王的“得力助手”———
既能在朝堂上舌战群儒,又能走四方为楚国争取利益。
他一心想搞“美政”:
选贤任能不看出身,制定法令整顿吏治,简直是战国版“改革先锋”。
可改革从来都是场硬仗。
旧贵族看不惯他,天天在怀王面前说坏话。
公元前314年起,屈原的人生急转直下———
先被免去“左徒”,改任“三闾大夫”;
后来连这个职位都保不住,逐渐被朝堂冷落。
有句话说得对:
“失意文人多着述”,屈原也不例外。
他把苦闷写成诗,在教育里找寄托,可字里行间全是不甘。
36岁那年,屈原被贬到汉北(今河南南阳一带)。
在这里,他写下《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像个受了委屈的人在倾诉;也是在这里,他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哪怕被排挤、被误解,他对楚国的忠心从没变过。
如果说被贬是低谷,那楚怀王的昏庸就是压垮他的第一根稻草。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想拿汉中土地跟楚国结盟,楚怀王放着土地不要,非要秦国把张仪交出来。
这张仪是鬼谷子门生,战国“忽悠大师”,早就重金买通了楚国奸臣和怀王的宠妃郑袖。
等屈原从齐国出使回来,张仪早跑了。
屈原急得直跺脚:
“怎么能放他走!”
可怀王这才后知后觉,派人去追时,早就没影了。
公元前299年,秦国邀怀王去武关谈判。
屈原拦在前面喊:
“秦国是虎狼之国,去不得!”
可怀王的小儿子怕秦国来打,一个劲劝父亲去。
结果呢?
怀王刚到武关就被秦军扣押,逼他割地。
楚国这边赶紧从齐国接回太子立为襄王,坚决不割地———
秦军立马出兵,杀了5万楚兵,占了16座城。
公元前296年,怀王客死咸阳,遗体被送回楚国时,举国悲痛。
也是这一年,44岁的屈原被彻底流放江南,一去就是16年。
流放路上的屈原,成了漂泊的游子。
他在诗里写“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从都城出发时的迷茫,到“哀见君而不再得”的绝望,字字都是血泪。
可他没放弃写诗,《九歌》《天问》里,有对天地的叩问,有对家国的牵挂,浪漫又悲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