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青犹豫再三,最终被外甥的决心打动。
他挑选了八百名最精锐的“羽林孤儿”(由战死将士的孤儿组成的精锐部队),交由霍去病指挥,并授予他“别部司马”之职,允许他自主作战,不必受中军节制。
出发前,卫青拍着他的肩膀说:
“去病,记住,汉家儿郎的血,不能白流。”
霍去病单膝跪地:“舅舅放心,去病定不辱使命!”
?(?_??)
那一日,漠南的草原上,八百轻骑如离弦之箭,脱离主力大军,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霍去病没有按常规路线行军,而是找到了一名曾在匈奴浑邪王帐下当差的汉人向导。
他用“汉家爵位”为诱饵,说服向导透露了匈奴王庭的布防和阴山的秘密通道。
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们避开匈奴主力,昼伏夜行,六天六夜奔袭千里,如幽灵般出现在匈奴后方。
匈奴人从未想过汉军敢孤军深入,王庭附近的部落毫无防备。
霍去病率军突然杀出,匈奴人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他身先士卒,手中长戟如入无人之境,斩杀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二十七人,捣毁匈奴祖地祭坛三座,还缴获了象征匈奴王权的黄金权杖和狼头大纛。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在回师途中,竟俘虏了匈奴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当霍去病带着八百轻骑和战利品回到汉军大营时,卫青又惊又喜。
他问霍去病:
“你孤军深入,不怕被匈奴包围吗?”
霍去病笑道:
“匈奴人虽勇,但不知我军虚实。
我以快打快,他们来不及集结,自然溃散。”
这番话,尽显少年将军的胆识与谋略。
Y(^_^)Y
捷报传回长安,汉武帝彻夜未眠。
他本想让霍去病去战场“见识见识”,没想到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竟立下如此奇功。
在朝堂上,武帝当场宣布:
“霍去病勇冠三军,当封‘冠军侯’,食邑二千五百户!”
“冠军侯”这个名号,从此成为“第一”的代名词,流传千古。
→_→
霍去病一战成名,但他并未骄傲。
( ̄▽ ̄)~*
面对武帝赏赐的豪宅,他只说了一句: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句话,后来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让无数后世英雄为之动容。
? ?)?*??
三、:十九岁横扫河西,打通丝路咽喉( ?° ?? ?°)?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南接祁连山,北邻大漠,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自汉初以来,这里一直被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控制,他们勾结羌人,阻断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成为大汉西陲的“毒刺”。
汉武帝决心拔掉这根刺,打通丝绸之路,斩断匈奴的右臂。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十九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打响了“河西之战”的第一枪。
临行前,汉武帝对他说:
“河西之地,关乎帝国命脉。
朕不要你只求胜,要你彻底拿下这片土地。”
霍去病抱拳:
“臣定不辱使命!”
? ?)?*??
这一次,霍去病将“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
他下令全军抛弃笨重的辎重,轻装简从,以每天百里的速度向河西疾进。
大军渡过黄河后,翻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
匈奴人以为汉军会按常规路线行军,没想到霍去病率军绕到匈奴部落后方,六天之内连破五个匈奴王国,斩杀折兰王、卢侯王,俘虏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高官。
(*^▽^*)
在高阙山下,霍去病与浑邪王、休屠王的主力部队遭遇。
匈奴人仗着人多势众,摆开阵势迎战。
霍去病毫无惧色,高声下令:
“短兵相接,跟我冲!”
他一马当先,手中长戟直刺匈奴阵中,汉军将士见主将勇猛,士气大振,如潮水般冲向敌阵。
?(●′?`●)??(●′?`●)?
这场血战,史书用“短兵接,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十六字记载,足见战况之惨烈。
最终,汉军以极小的代价,歼敌八千余人,还夺走了匈奴人祭祀苍天的“祭天金人”———
这件圣物对匈奴的意义,如同太庙对汉朝的意义,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价值。
(●.●)
匈奴人悲痛欲绝,草原上响起了悲凉的歌谣: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T^T
三个月后,汉武帝发动夏季攻势,命霍去病与老将公孙敖分兵进击河西。
然而,公孙敖在戈壁中迷失方向,未能如期与霍去病会师。
面对这一变故,霍去病当机立断:
“公孙将军失期,我军不能坐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