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制滑膛枪的成功试射,像一剂强心针,让整个独立加强连沸腾了。虽然那支“光屁股”步枪精度感人,三百米外能打着哪全凭缘分,但它证明了一件事——咱们自己能造枪了!哪怕是最土的,那也是能喷火杀敌的真家伙!
老周和他的技术小组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走路都带风。李云龙更是围着那支土步枪转悠,恨不得抱着睡觉,嘴里不停念叨:“娘的,等咱们条件好了,老子非得弄出带膛线的不可!到时候,一人发一支新枪!”
喜悦之余,现实的问题依旧紧迫。粮食只剩七八天的量,而更大的消耗则来自于复装子弹。
随着复装流程越来越熟练,产量逐步提升,一个新的瓶颈出现了——弹头原料严重不足。
之前主要依靠收集旧弹头熔炼重铸,以及小豆子的童子军搜寻队找到的零星铅块、铅弹。但旧弹头越捡越少,铅料更是稀缺。复装子弹,光有弹壳和发射药可不行,没有弹头,那就是听个响的空包弹。
这天,丁伟又愁眉苦脸地找来了:“连长,林顾问,弹头快跟不上了。铅料只剩一点点,熔完了顶多再铸百来个弹头。照现在的复装速度,很快就得断炊了。”
李云龙的好心情顿时减半,挠着头:“他娘的,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刚解决枪管,弹头又不够了!这复装子弹,咋比养活一个连还费劲?”
林烽沉吟着。铅的密度大,穿透力好,易于加工,确实是制造弹头的传统好材料。但现在找不到铅,就必须寻找替代品。
他的目光扫过营地,忽然停留在炊事班那口擦拭得锃光瓦亮的大铜锅上——那是之前端掉民团哨所时缴获的战利品之一。铜?铜的硬度比铅高,重量比铅轻,虽然单独做弹头可能不太理想,但……或许可以尝试?
“老李,老丁,”林烽开口道,“铅找不到,我们可以试试别的材料。比如,铜。”
“铜?”李云龙和丁伟都一愣。丁伟推了推眼镜:“铜?林顾问,铜比铅硬多了,咱们那土模具能行吗?而且铜轻,打出去怕是没劲儿吧?”
“单独用纯铜可能确实有问题,”林烽解释道,“硬度高,可能磨损枪管,重量轻,会影响射程和存能。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铜来做弹头的被甲。”
“被甲?”李云龙没听懂。
“就像给子弹穿个外套。”林烽尽量用通俗的话解释,“里面还是用我们剩下的那点铅做芯,外面包一层铜皮。这样,既利用了铅的重力,又利用了铜的硬度,穿透力可能更好,还能节省铅料。而且,铜我们目前有现成的。”他说着,目光又瞟向了那口大铜锅。
李云龙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眼睛一下子瞪大了:“老林,你……你不是在打那口锅的主意吧?那可是炊事班的命根子!老班长非得跟咱们拼命不可!”
正在旁边擦拭铜锅的老班长似乎听到了,警惕地抱紧了锅:“干啥?谁打俺锅的主意?俺跟谁急!没了锅,同志们喝西北风去?”
林烽笑了:“老班长,别急。我不是要全用了。咱们能不能……嗯,先切一小块下来试试?就锅耳朵那一圈,或者锅底稍微刮一点下来?试试能不能行。要是成功了,咱们就能造出更多子弹,更好地保护同志们,也能从敌人那里缴获更多锅,对吧?”
老班长一脸纠结,看着怀里的大铜锅,又看看林烽和连长,最后咬咬牙:“……那……那说好了,就一小块!还得挑不碍事的地方刮!不然这锅漏了,俺可没法做饭!”
“成交!”李云龙立马拍板,“老班长深明大义!等以后打了胜仗,老子赔你一口新的,比这个还大!”
说干就干。林烽立刻画了简单的被甲弹头草图,分为内部的铅芯和外部的铜被甲。老周找来工具,小心翼翼地从铜锅边缘不显眼的地方,锯下了不大的一块铜料。
接下来就是熔炼。小豆子的童子军早就把那个捡来的小型打铁炉支棱起来了,虽然破旧,但修补一下炉膛,勉强能用。炭火是现成的,风箱的皮囊用鞣制过的羊皮(从废弃村庄找到的破皮袄上拆的)勉强替代。
炉火点燃,拉动着破风箱,火焰呼呼地响。那块黄铜在坩埚里逐渐变红、熔化,化成了一小滩金黄色的铜水。
另一边,小张等人则用剩下的最后一点铅料,熔炼后浇铸成小小的、比标准弹头稍细的铅芯。
最关键的一步是浇铸铜被甲。没有专用模具,林烽就带着老周用之前做铅弹头的石磨模具改造。他们找了两块质地细腻的砂岩,仔细打磨出半球形的凹槽,其中一个凹槽中心留了一个小凸起,以便浇铸时形成容纳铅芯的空腔。
“温度要高,浇铸要快,不然铜水容易凝固!”林烽在一旁指导。
老周亲自操刀,用铁钳夹起滚烫的坩埚,将金红色的铜水小心地浇入合好的石模中。 嗤……一阵青烟冒起。 等待冷却的时间仿佛格外漫长。
打开石模,一个带着浇铸口和飞边的小小铜壳赫然出现!虽然粗糙,但形状已经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