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历经艰险,终于抵达了遵义附近区域。然而,情况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以立刻进城休整。遵义作为黔北重镇,敌军调动频繁,封锁严密,大部队暂时无法进入,只能分散在周边的山区密林中隐蔽待命,等待时机。
一时间,山沟里、密林中,到处都是红军队伍的身影。连续的行军作战,让战士们极度疲惫,加上贵州阴冷潮湿的天气,不少人都生了病,非战斗减员开始出现。物资补给也更加困难,缴获的粮食很快见底,战士们只能靠着稀少的野菜和偶尔打到的野物勉强果腹。
气氛显得有些沉闷和焦虑。大家都知道可能要有重要会议召开(高层消息虽未明确传达,但各种小道消息已经满天飞),都盼着能有个明确的方向和休整的机会,但眼前的困境却是实实在在的。
李云龙看着战士们疲惫的面容和日渐减少的粮袋,眉头拧成了疙瘩,整天背着手在临时营地里转悠,嘴里骂骂咧咧,不是骂天气就是骂敌人,偶尔还骂两句迟迟不到的补给。
孔捷和丁伟则忙着安排警戒、分配少得可怜的食物、照顾伤病员,忙得焦头烂额。
林烽看着这一切,心里也很着急。但他知道,光是着急没用。作为新任的师装备科长(虽然现在和师部失联,主要还在警卫营),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武器弹药暂时还算充足,但长时间的跋涉和恶劣环境,对武器装备的损耗是巨大的。很多战士的枪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锈蚀、污垢堆积等问题,只是暂时还能用,一旦爆发战斗,故障率可能会急剧上升。
“营长,”林烽找到正在对着地图发愁的李云龙,“现在部队暂时动不了,与其干等着,咱们能不能利用这段时间,做点事情?”
“做事?做啥事?老子现在连饭都快搞不来了。”李云龙没好气地说。
“咱们可以从武器保养入手!”林烽认真地说,“我观察了一下,很多同志的枪,因为连续行军下雨,缺乏保养,里面脏得不行,撞针、弹簧都生了锈,再不用心打理,关键时刻非得掉链子不可!我想开办一个‘修械小课堂’,不指望大家都成为修枪师傅,但至少教会战士们最基本的日常保养、简单故障排除、还有弹药的正确保管方法。提升全员的装备维护意识,这也是战斗力啊!”
李云龙愣了一下,琢磨了一会儿,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哎?你这个想法有点意思!反正现在闲着也是闲着,窝在山沟里都快憋出鸟来了!搞点培训,既能让大家学点东西,也能分散注意力,省得整天胡思乱想!准了!你打算咋搞?”
得到李云龙的支持,林烽立刻行动起来。他找来一块相对平整的山坡地,作为露天课堂。没有黑板,就用木炭在一块相对光滑的大石板上写画。没有教材,全凭他和小张、刘二、张铁匠几人的经验和脑子。
“修械小课堂”第一期,就在这样一种简陋的条件下开讲了。
听说林科长要讲课,教的还是怎么伺候好自己手里的“老伙计”,战士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围坐过来,就连一些排长、班长也饶有兴趣地坐在了前面。
林烽站在“石板黑板”前,拿起一支保养得油光锃亮的中正式步枪和一支锈迹斑斑、满是泥污的老套筒,对比着举起来。 “同志们!大家看看这两支枪!你们更愿意在战场上用哪一支?”林烽大声问道。 “当然是那支新的、亮的!”战士们异口同声。 “为什么?”林烽追问。 “看着就靠谱!”“打得准!”“不容易坏!” “说得好!”林烽点点头,“武器,就是咱们战士的第二生命!你平时怎么对待它,关键时刻它就怎么回报你!今天,咱们不学怎么造枪修炮,就学怎么把这第二生命伺候好了,让它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开场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战士们的心。
接下来的课程,林烽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他讲如何分解结合几种常见步枪(汉阳造、中正式、老套筒),强调注意事项。 他讲如何清理枪膛里的火药残渣和污垢,演示用通条缠布条蘸少量油(甚至口水)进行清理。 他讲如何识别和预防撞针、弹簧等小零件的疲劳与锈蚀,教大家如何用有限的工具(甚至刺刀尖)进行简单处理。 他讲子弹的保管,强调防潮防晒的重要性,甚至教大家如何用油纸简单包裹备用子弹。 他还让张铁匠简单讲解了金属防锈的土办法,比如涂上薄薄一层动物油脂(如果搞得到的话)或者甚至是用烧完的草木灰细末擦拭。
小张和刘二则在一旁做助教,拿着实物进行分解演示。张铁匠偶尔也会插话,用他浓重的口音讲一些金属保养的“土道理”,虽然战士们听得半懂不懂,但都觉得这老师傅有本事。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战士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有人提问: “林科长,这枪栓拉起来费劲是咋回事?” “林教员,我这枪老是哑火,是不是底火问题?” “张师傅,涂猪油真能防锈吗?咱没猪油咋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