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在黔北山区的休整和扩充被一道紧急命令打断。师部传来指示:敌军主力正从多个方向压来,企图将我军合围于赤水河以东地区。红军决定迅速实施第二渡赤水,跳出包围圈。警卫营的任务是:立即向西北方向机动,抢占赤水河一处次要渡口附近的高地,构筑阻击阵地,坚决掩护主力部队渡河转移!
军情如火!刚刚扩充整编、装备尚未完全统一的警卫营立刻进入了临战状态。
“全体集合!紧急出发!”李云龙的吼声响彻营地。战士们迅速打背包、扛枪械、牵骡马,动作飞快。刚刚熟悉新环境的新兵们虽然有些紧张,但在老兵们的带动下,也努力跟上节奏。
“老林!”李云龙找到正在指挥技术团队收拾工具的林烽,“情况紧急,大转移!你们那些家当……特别是那台铁疙瘩钻床,怕是带不走了!太重了!只能先就地隐蔽起来!”
林烽看着那台刚刚修复、正在发挥巨大作用的钻床,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但他立刻果断地说:“营长,放心,我明白!钻床和笨重的材料可以就地掩埋隐藏。但是,轻便的修械工具、关键备用零件、还有复装子弹的核心模具和材料,必须带走!我们不能到了新地方又变成赤手空拳!”
“没错!”孔捷表示支持,“武器维修保障不能断!特别是这种长途机动和阻击任务,武器损耗肯定小不了!”
“好!”李云龙点头,“你们抓紧时间!挑最要紧、最轻便的带!十分钟后必须出发!”
林烽立刻行动。他和小张、刘二、赵小花、张铁匠几人飞快地筛选着工具和物资。 “钳子、锉刀、冲子、通条组,这些必备!” “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工具不能少!” “复装子弹的底火冲、压药勺、弹头模,分开携带!” “分类好的备用零件盒,挑最常用的,每样带一些!” “一小罐提纯过的黑火药和底火,密封好!” “张师傅,您那套淬火的小炉子和核心工具,尽量带上!”
他们充分利用缴获的帆布包和工具袋,将最重要的东西分门别类装好,由技术团队的每个人分别背负。那台沉重的钻床和多余的钢材、原料,则被战士们迅速抬到后山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仔细用树枝和泥土掩盖起来。
十分钟后,部队准时开拔。与其他部队相比,警卫营的行军队列里,多了十几个背着奇特包裹的技术人员。他们的背包里没有多少个人物品,几乎全是沉甸甸的工具和零件,走起路来叮当作响。
队伍冒着细雨,在泥泞的山路上强行军。目标是六十里外的一处无名高地。时间紧迫,敌情不明,气氛紧张而压抑。
长途跋涉对武器装备是一次严峻考验。泥水灌进枪管,荆棘刮蹭枪身,复杂的行军姿势导致磕碰……行军途中,就开始有战士报告武器出现小问题。 “排长,我这枪栓有点拉不动了,里面好像进沙子了!” “班长,我这刺刀座松了,晃晃荡荡的!”
若是以前,这种问题只能等到大部队停下休整时,才有机会简单处理,甚至只能硬扛着。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林烽注意到这些问题,立刻向李云龙建议:“营长,这样不行!小问题不解决,积累起来到了战场上就是大麻烦!我建议,利用大部队短暂的休息时间,比如十分钟、十五分钟,我们的技术小组立刻上前,进行快速检修!”
“准了!”李云龙对林烽的建议现在是言听计从,“各连排注意!休息时,优先让林科长的人检查武器!发现问题立刻处理!”
于是,在接下来的急行军中,每当部队得到片刻喘息之机,林烽就会带着他的技术小组穿梭在疲惫的战士们中间。 “同志,你这枪给我看看……哦,导气孔堵了点泥,通一下就好!” “你这缺个销子,等一下,我找找……给你换上了!” “刺刀座松了?小问题,刘二,拿小锤来,敲两下就好!” 张铁匠甚至找了个背风的地方,支起他那套微型火炉,给一些需要热校正的小零件进行快速处理。
他们的动作飞快,诊断准确,处理高效。往往部队休息时间结束,他们已经处理了十几处小故障。战士们拿着恢复正常的武器,心里踏实了不少,对这支“背着工具箱打仗”的队伍更是充满了感激和好奇。
新加入的石大胆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战友感慨道:“俺算是开了眼了!红军就是不一样!打仗还带着修理铺!这服务,比俺们县城的铁匠铺还周到!”
经过一天一夜的强行军,部队终于抢先一步占领了预定高地。战士们顾不上休息,立刻挥动工兵锹,依托地形构建野战工事。刚挖没多久,远处就出现了敌军的先头部队——一个团的兵力,正朝着渡口方向扑来!
“准备战斗!”李云龙嘶哑着嗓子吼道。
激烈的阻击战瞬间打响!敌军依仗兵力优势,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枪炮声震耳欲聋,阵地上硝烟弥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