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罗镇战役的丰厚缴获,让警卫团装备科的“家底”瞬间丰厚了不止一个档次。那九台闪烁着机油寒光的进口机器,被战士们像迎娶新媳妇一样,小心翼翼地搬运进临时搭建的、相对宽敞的工棚里。看着这些代表着“工业力量”的宝贝,从老王、老李这样的老师傅,到周文海等新加入的技工,个个都眼放精光,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让它们轰隆隆转起来。
然而,兴奋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这些机器虽然好,但都是按照敌军那边的电力标准和操作习惯设计的。警卫团驻地条件简陋,电力供应更是奢望——除了那台同样缴获的小型发电机组和一点点宝贵的燃油。
“林专员,这些家伙好是好,可没电就是一堆废铁啊。”老王师傅摸着那台意大利产的膛线车床光滑的床身,既爱惜又有些发愁。这种精密设备,靠手摇是绝对不行的。
周文海也推了推眼镜,开口道:“是啊,林同志。而且我看这车床的原有设计,拉制膛线还是靠手动控制进刀速度和深度,对操作者要求极高,效率也慢,一天也拉不出几根合格的枪管。”
林烽站在机器前,目光扫过这些代表着更高生产力的设备,脑子早已飞速运转起来。电力问题,有发电机暂时能解决一部分,但油料宝贵,必须用在刀刃上。而效率问题,更是亟待解决——部队随时可能需要补充装备,慢工出细活固然好,但战场不等人。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那台意大利膛线车床和旁边那台安静的小型发电机组上,一个大胆的改造方案逐渐在脑中清晰。
“电力问题,咱们有发电机,虽然油不多,但优先保证关键工序。”林烽开口道,语气带着一丝兴奋,“至于效率……周师傅,王师傅,各位老师,我们能不能给这台膛线车床加装一个简单的‘自动进刀’装置?”
“自动进刀?”周文海和老王等人都是一愣。这个概念他们听说过,但那都是高级洋机器才有的玩意儿,自己改装?
“对!”林烽拿起粉笔,直接在工棚平整的土地上画起了示意图,“我们可以利用这台小发电机的动力。加装一个小的减速电机,通过一套齿轮和丝杠组合,替代原来需要老师傅凭手感摇动的进刀手柄。这样,进刀速度就能保持恒定,不受人力疲劳和状态影响,不仅效率能提高,拉出来的膛线深度和均匀度也会更好,更能保证精度!”
他一边画,一边讲解着齿轮比、传动速度、电机固定方式等设想。这些知识对于周文海等人来说,有些是熟悉的,有些则带着新颖的思路,听得他们时而点头,时而沉思。
老王师傅虽然对电路不太懂,但对机械传动一点就通,他指着图纸上的齿轮组:“嗯……这么改,劲儿够不够?会不会打滑?”
周文海则更关注电气部分:“林同志,电机的转速和扭矩需要计算匹配,不然要么拉不动,要么拉太快了崩刀。”
“问题提得好!”林烽赞赏道,“这就需要咱们一起计算和试验了。周师傅,您懂电,电机控制和安装调试您来牵头。王师傅,您经验丰富,机械传动部分和安装固定您来把关。李师傅,陈师傅,你们负责加工需要的齿轮和连接件。咱们就用那台德国车床和铣床,自己造零件!”
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所有技术人员的热情!用新缴获的设备,改造另一台更关键的设备!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挑战和成就感的事情!
说干就干!工棚立刻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研发车间。发电机被小心地启动起来(试机时那突突的声音让所有战士都好奇地伸长了脖子),提供了宝贵的电力。
周文海带着懂点电工的战士,测量电机参数,设计简单的控制开关(其实就是闸刀开关控制通断),计算所需皮带轮的大小。 老王师傅带着人,根据林烽画的草图,用德国车床精心车制着大小齿轮和传动轴,一丝一毫都不敢差错。 老李则用铣床加工固定电机的底座和连接件。 林烽则如同总工程师,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协调进度。
“周师傅,这个转速好像还是快了点,得换个更大一点的被动轮。” “王师傅,这个齿轮的齿有点毛糙,得上磨床再磨一下,不然噪音大还磨损快。” “固定底座这里还得加两个加强筋,不然电机一转起来怕震动。”
叮叮当当、吱吱嘎嘎的加工声和偶尔响起的电机试运行声,成了营地里的新鲜事。战士们路过工棚,都忍不住探头看看,议论纷纷: “嘿,咱们林专员又带着老师傅们鼓捣啥新花样呢?” “听说要给那洋机器再装个‘电驴子’,让它自己跑!” “乖乖,这机器还能自己干活?那不是成精了?” “废话,林专员出手,肯定又是好东西!”
就连李云龙也按捺不住好奇,跑来视察了好几次,看着一堆零件逐渐变成复杂的装置,虽然看不懂,但不妨碍他咧着嘴叫好:“好!鼓捣得好!就得这么干!把这些洋玩意儿都改成咱们自己的‘神兵利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