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疙瘩兵工厂的机器日夜轰鸣,产量稳步提升,不仅满足了警卫团的需求,甚至开始少量支援兄弟部队。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一个更深层次的瓶颈逐渐浮现——高级弹药的核心材料即将耗尽。无论是复装子弹的发射药、底火,还是迫击炮弹的填充炸药,都严重依赖缴获和少量购买,来源极不稳定,且品质参差不齐。想要真正实现军工自主,就必须攻克火药自产这道难关,而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特定的设备。
林烽看着库存里日益减少的炸药和发射药,眉头再次紧锁。土法炼铁炼铜能解决金属材料,但化工领域,尤其是火炸药这种高危精细化工,光靠土办法和一股子蛮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系统的化学知识和专业的设备。
“必须想办法引进专业人才和关键设备!”林烽找到李云龙和孔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总是等米下锅,得自己学会种稻子!尤其是火药,这是命门!”
李云龙对技术问题不太懂,但知道“命门”的重要性,大手一挥:“找!老子支持!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设备?老子让侦察连化装成老百姓,去敌占区给你绑……啊不,请回来!”
孔捷比较理智:“老李,别胡来。这事得依靠地方党组织的同志,他们人脉广,消息灵通,可以通过地下渠道寻找和动员。”
林烽点点头:“孔团长说得对。我们需要的是真心实意跟我们干的人才。我写一份详细的需求,请地方党的同志帮忙留意:一是懂化学,尤其是学过化工、能搞懂火药原理和制备的人才;二是一些关键的化工设备,比如制造硫酸的铅室法设备或者接触法设备(他知道名字,但具体细节不懂)、提炼硝和硫的设备、以及……如果能找到的话,子弹壳冲压机,咱们复装子弹壳的损耗也不小。”
报告很快通过内部渠道送到了陕北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的手上。党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将寻找兵工人才和设备列为一项紧急任务,发动各种关系网络秘密寻访。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地方党的同志兴冲冲地带来了好消息!
“李团长,林专员,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地方党的负责同志老马激动地说,“我们通过秘密渠道,联系上了两位刚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同志!一位是学应用化学的,叫苏沐辰,在德国留过学,接触过化工生产!另一位叫陈思远,是学机械工程的,但对化工设备也很熟悉!他们满腔热血,一心报国,听说我们有自己的兵工厂,急需人才,毫不犹豫就答应过来!”
“留学生?还是学化学的?”李云龙眼睛瞪得溜圆,他虽然不懂留学有多厉害,但知道“化学”这两个字跟造火药有关系,“太好了!这可是真佛!什么时候能到?”
“就在路上!很快就能到!”老马继续说,“还有更好的消息!我们的人在一次转移物资时,意外发现并秘密运送回来一台机器!据说是当年沈阳兵工厂(东北兵工厂)撤退时,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后来又千方百计运出来的一台子弹壳冲压机!虽然有些旧,但关键部件完好!还附带了一整套不知道从哪里流落出来的、看起来挺精密的化学实验玻璃器皿和工具!像是蒸馏瓶、烧杯、量筒、天平什么的,好几大箱子!”
子弹壳冲压机!化学实验器具! 这两个消息如同重磅炸弹,让林烽和李云龙都惊喜万分!
“太好了!太好了!”林烽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冲压机可以极大提高子弹壳的修复和新壳的试制效率!那套化学器具更是无价之宝!有了它们,我们就能尝试建立一个小型实验室,进行火药成分分析和初步试制了!”
李云龙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哈哈哈!老天爷开眼啊!缺啥来啥!咱们的兵工厂这是要发啊!老马!地方党的同志们立了大功了!老子给你们请功!”
很快,两位留学生同志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石疙瘩兵工厂。苏沐辰年纪稍长,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但眼神中充满了智慧和热情;陈思远则更年轻一些,显得干练而务实。他们看到虽然简陋却井然有序、机器轰鸣的兵工厂,看到战士们和工人们饱满的精神状态,既感到惊讶又无比兴奋。
林烽亲自接待了他们,带着他们参观厂区,介绍目前的生产情况和遇到的技术瓶颈。 苏沐辰仔细查看了现有的发射药和炸药样品,又看了看那套珍贵的化学实验器具,推了推眼镜,肯定地说:“林专员,有这些基础设备和原料(硝、硫、炭等),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土法制造硫酸!硫酸是制造多种火药和炸药的基础!有了硫酸,就能制造硝酸,进而制造硝化棉、硝化甘油,甚至TNT!虽然过程复杂危险,但原理是通的,我们可以一步步试!”
陈思远则围着那台沈阳兵工厂的冲压机转了好几圈,眼睛里放光:“这台机器保养一下绝对能用!精度比我们现有的好太多了!不仅能修复旧弹壳,说不定还能尝试冲压新弹壳!这对保证子弹供应太关键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