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建设如火如荼,各个工点都急需人手。尤其是随着设备基础陆续通过养护期,庞大的安装调试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再次凸显。虽然从东征吸纳了十名技工,又从战士中挑选了一批积极分子,但面对数十台精密复杂的设备,依然是杯水车薪。
这天晚上,林烽照例去给夜校的学员们上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这三十多名从部队和当地青年中选拔出来的好苗子,已经基本掌握了基础的机械原理、识图绘图、尺寸测量与公差、材料特性等理论知识。课堂上,林烽提问,他们对答如流,公式、概念记得滚瓜烂熟。
但林烽看着他们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心里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这些孩子理论学得不错,可毕竟缺乏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眼下工地不正是最好的实践课堂吗?”
下课後,他叫住了班长和几个学习骨干。
“理论学得怎么样?”林烽笑着问。
“报告林老师!都明白了!齿轮传动比、杠杆原理、游标卡尺读数,俺们都会了!”班长挺着胸脯回答,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
“光会了不行,得会用。”林烽话锋一转,“现在厂子里正缺人手安装调试设备,那都是精密家伙,需要心细、懂道理的人。我想让你们夜校的全体学员,从明天起,半天上课,半天下工地,参与实际建设。你们敢不敢接这个任务?”
学员们一听,先是一愣,随即眼中迸发出兴奋和渴望的光芒。天天对着书本和图纸,他们早就想亲手摸摸那些真正的机器了!
“敢!有什么不敢的!”
“林老师,俺们保证不给您丢人!”
“对!俺们早就想试试了!”
“好!”林烽满意地点点头,“不过咱们得约法三章: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绝对服从各组老师傅和技术员的安排;第二,多看多问多学,不许蛮干,不许逞能;第三,注意安全,磕了碰了都是损失!”
“是!”学员们异口同声。
第二天,林烽就在指挥部宣布了决定,将三十名夜校学员打散,分配到各个关键岗位上去。
李云龙听说后,有点担心:“林烽,让这群娃娃兵上去能行吗?那可都是精密设备,别帮不上忙反而添乱,碰坏了啥,老子心疼!”
林烽却信心十足:“团长,您放心。这些学员有理论基础,缺的就是动手机会。让他们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干些辅助性、技术性的工作,比单纯出苦力更有价值。这是‘理论结合实践’最快的方法,能给他们带来‘双提升’!将来他们都是咱们兵工厂的技术骨干苗子!”
“双提升?嗯…听着有点道理。”李云龙摸着下巴,“那就试试!不过得跟老师傅们说好,盯紧点,就当带徒弟了!”
于是,工地上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三十名戴着“夜校学员”袖标的年轻人,精神抖擞地融入了各个小组。
在基建组,葛老石匠和鲁铁匠手下分到了五六个学员。
一开始,老师傅们对这些“学生娃”将信将疑,只让他们干些搬砖递瓦的杂活。但很快,老师们傅就发现了他们的不同。
一个学员看到老师傅用水平尺校验基础,能脱口而出:“葛大爷,您这是在测水平度误差吧?书上说机床基础要求不能超过两毫米!”
另一个学员看到鲁铁匠计算耐火砖用量,能拿着本子帮忙用几何知识快速算出面积和体积,比老师傅心算快还准。
葛老石匠惊讶了:“嘿!这帮小崽子,懂得还不少!”于是开始放心地教他们如何看图纸放线,如何用靠尺和塞尺测量平整度。学员们学得快,做得细心,很快成了老师傅的得力助手。
在设备组,苏沐辰和陈思远如获至宝。他们直接把大部分学员要了过去。
安装一台老式皮带车床时,苏沐辰讲解着找平的原理:“机床床身下有六个调整螺栓,我们需要通过调整它们,使床身导轨在全长范围内的水平误差小于…”
话没说完,一个学员就接话道:“苏工,是不是要用水平仪测量,然后通过解多元一次方程来计算出每个螺栓需要调整的量?”
苏沐辰推了推眼镜,笑了:“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靠经验和微调。不过你有这个数学思维非常好!来,你负责记录测量数据!”
另一个小组在陈思远的带领下,学习清洗和安装轴承。学员们利用学过的摩擦力和润滑知识,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必须用煤油彻底清洗,为什么黄油不能涂得过多或过少。他们干得格外仔细,比很多老兵油子更让人放心。
还有几个心细如发的女学员,被分配到了赵小花的后勤保障组,负责施工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她们每天拿着本子和表格,穿梭在各个工点,记录混凝土的配比、养护时间、设备开箱验收数据、安装进度等。她们把夜校学到的统计图表知识用上了,做出的报表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让林烽和周文海能精准掌握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情况,赵小花直夸她们是“小诸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