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建设工地上,地基夯实,厂房渐起,一派蓬勃生机。而在临时划出的武器试验区内,气氛却有些凝重。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硝烟味和金属灼烧后的特殊气息。
林烽、苏沐辰、陈思远,以及几位从老红军射手选拔出来的测试队员,正围着一支刚刚经过激烈射击测试的新型步枪。这支步枪是兵工厂研发组在吸收仿制各类缴获步枪优点的基础上,尝试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产品,被李云龙寄予厚望,戏称为“瓦窑堡第一款自产婆娘”。
然而,这位“新婆娘”似乎有点“身子骨弱”。
一名测试队员报告道:“林部长,苏工,陈工,这枪精度和威力都没得说,比汉阳造强,比中正式也不差!就是……就是这枪管子太娇气!刚才连续打了五十发快射,这枪管就烫得没法用手摸了,俺隔着厚布都能感觉那股灼劲儿!”
另一名队员补充道:“而且后面几发,感觉弹着点有点散,不像刚开始那么密集了。俺担心再打下去,不是炸膛,就是这枪管得给烧弯了!”
苏沐辰赶紧上前,小心翼翼地用湿布包裹着枪管,将其拆卸下来。只见原本黝黑的枪管此刻已经因为高温而微微泛出暗蓝色,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细微的氧化皮。
陈思远拿起一支测温仪(简陋的、通过特定合金片受热弯曲程度来估算温度的工具)比划了一下,倒吸一口凉气:“这温度……怕是得超过五百度了!连续射击下,热量积累太快,散发不出去!”
“问题很严重。”林烽神色严肃,“战场之上,情况瞬息万变,很多时候需要持续火力压制。如果我们的枪打上几十发就需要冷却几分钟,那是要命的!不仅会贻误战机,更可能因为枪管过热膨胀导致膛压异常,引发炸膛危险!或者像刚才说的,高温导致金属疲劳、变形,精度下降甚至报废。”
周文海也闻讯赶来,摸了摸还烫手的枪管,咂嘴道:“这玩意儿,跟人一样,干活猛了就得发热,发狠了就得歇菜。得想个法子给它降降温啊!”
“光是等着自然冷却太被动了。”苏沐辰推了推眼镜,“必须主动增强枪管的散热能力。理论上,增加表面积是提高散热效率最直接的办法……”
“增加表面积?”陈思远若有所思,“就像……给枪管穿上件‘百褶裙’?或者像火炉子的烟囱那样,做成一段一段带凸棱的?”
“没错!”林烽眼睛一亮,“就是这个思路!在枪管外壁增加散热片,也叫散热鳍片!利用鳍片大大增加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加速热量散发!”
这个新奇的想法让众人一愣。给枪管加裙子?
李云龙正好叼着烟卷溜达过来,听说要给枪管“穿裙子”,乐了:“嘿!这主意新鲜!咋的,咱们的枪还是个女娃娃,怕羞还得穿个裙子?不过要是真能降温,穿个铁裙子也行啊!”
林烽也被逗笑了,解释道:“团长,不是裙子,是像鱼鳃片或者手风琴风箱那样的褶皱结构。咱们可以用薄钢板冲压或者锻打出带凹槽的鳍片,然后想办法紧密地套在或者箍在枪管上。”
“薄钢板?咱们有吗?怎么加工?怎么装上去?”周文海提出一连串实际问题。
“东征缴获的钢材里,有一些薄板料,应该够做试验品。”林烽思路飞速运转,“加工可以用冲压或者模具锻造。至于安装……可以尝试热套或者过盈配合!”
“热套?过盈配合?”老师们傅们又听到了新名词。
“简单说,就是把做好的散热鳍片内径做得比枪管外径稍微小一点点,然后加热鳍片,它会受热膨胀,内径变大,这时迅速套到枪管上,等冷却收缩后,就能紧紧地箍在枪管上了!”林烽尽量用白话解释。
“哦!明白了!就跟箍桶匠箍木桶一个道理!”鲁铁匠恍然大悟,“这法子行!俺们铁匠铺子经常这么干!”
“对!就是这个原理!”林烽肯定道,“鲁师傅,这事还得您多费心。鳍片不用太厚,1到1.5毫米左右就行,每个鳍片之间的间距,我看先暂定5毫米左右,既要保证散热面积,也不能影响枪械整体重量和重心。”
“成!俺这就带人试试!”鲁铁匠来了兴致,立刻带着徒弟去研究如何锻打或冲压出那一片片“铁裙子”。
“光是加强散热可能还不够。”林烽又转向苏沐辰和陈思远,“散热是治标,我们还要想办法‘强身健体’,提高枪管本身耐高温的能力。枪管材质本身也需要优化。”
他拿起那根过热泛蓝的枪管:“我们现在的枪管钢,韧性有余,但高温下的强度和硬度保持性可能不足。我记得……东征不是缴获了一批锰矿石吗?”
苏沐辰立刻反应过来:“林厂长的意思是……在炼制枪管钢时,尝试加入少量的锰元素?锰钢确实以耐磨、耐高温性能好而着称!”
“对!虽然我们条件有限,无法精确控制合金比例,但可以尝试在坩?炉炼钢时,加入少量磨细的锰矿石粉,进行初步的合金化处理。哪怕只能稍微提高一点枪管钢的高温强度和抗软化能力,也是巨大的进步!”林烽笃定地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