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军工夜校办得有声有色,三期学员即将结业,这批年轻人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夜校的实践课上展现出了惊人的领悟力和动手能力。林烽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眼神里闪烁着求知欲的年轻面孔,一个想法逐渐成形——何不让他们提前进入实战,参与到真正的研发工作中来? 这既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为兵工厂未来储备研发力量的最佳途径。
他把这个想法跟苏沐辰、陈思远等研发骨干一说,大家都很赞同。苏沐辰尤其高兴:“太好了!我们现在研发组人手确实紧张,很多数据记录、图纸整理的基础工作占用了大量精力。这些学员理论基础好,学东西快,正好可以帮我们分担一部分,也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
“不过,”陈思远有点担心,“研发工作关系到武器的最终性能,责任重大,让这些‘生瓜蛋子’参与,会不会……”
“不放手,他们永远都是‘生瓜蛋子’。”林烽笑道,“咱们当年不也是这么摸爬滚打过来的?关键是要选好苗子,做好引导。我提议,从三期学员中选拔十名最优秀的,作为研发助手,加入我们的项目组。”
选拔标准很快公布:理论成绩优异,实践课表现突出,有钻研精神,做事认真细致。消息一出,夜校学员们沸腾了,这可是直接进入厂里最核心的研发部门学习工作的机会!
经过严格考核,十名学员脱颖而出,其中就包括那个机灵好学、被大家昵称为“小豆子”的年轻工人。小豆子原本是厂里的通信员,因为脑子活、肯用功,被推荐上了夜校,没想到进步神速,这次更是以综合评分第一的成绩入选。
林烽亲自给这十名“研发助手”开了个简短的欢迎会。
“同志们,欢迎你们加入研发组!记住,你们来这里不是打杂的,是来当助手的!”林烽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又略带紧张的脸,“你们要协助工程师们完成零件绘图、数据记录、样枪测试这些重要工作。这些工作看似基础,却是研发的基石!细节决定成败,你们记录的一个数据,绘制的一条线,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设计。”
他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们不要只带着手和耳朵来,更要带着眼睛和脑子来!多看,多问,多思考!研发工作最宝贵的,就是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它听起来很幼稚!”
十名助手被分别安排到不同的研发小组。小豆子因为心思缜密、观察力强,被分配到了气冷重机枪项目组,主要协助苏沐辰进行测试数据记录和部分零件图的绘制工作。
能参与到这么重要的项目里,小豆子兴奋极了。他工作极其认真,苏沐辰要求的每一个数据,他都工工整整地记录在专门的表格里,一丝不苟。绘制零件图时,他也力求清晰准确,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
气冷重机枪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散热优化测试。测试场上,机枪喷吐着火舌,小豆子戴着厚厚的手套,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用改进后的高温计测量枪管不同位置散热片的温度,并飞快地记录下来。
一连几天,他都在重复着测量、记录、整理数据的工作。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温度数据,小豆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连续射击时,相邻散热片之间的温度似乎有些差异,靠得近的片间区域,温度积累似乎更明显一些。
晚上,他对着数据表和机枪散热片的草图发呆,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他犹豫再三,还是鼓起勇气找到了苏沐辰。
“苏……苏工,我……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小豆子有点结巴地拿出自己的记录本和草图。
苏沐辰正在核对图纸,见是小豆子,和蔼地说:“小豆子啊,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苏工,您看我这几天记录的数据,”小豆子指着本子,“我发现,当机枪连续射击时,热量散发很快,但相邻散热片之间的空气好像流动不畅,导致热量有点‘淤积’在片与片之间的缝隙里。咱们现在的散热片间距是5毫米,我在想……如果把这个间距稍微缩小一点,比如调到4毫米,会不会让热量更均匀地散发出去,提升整体的散热效率?”
说完,小豆子紧张地看着苏沐辰,生怕自己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被笑话。
苏沐辰听完,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接过记录本,仔细地看着数据,又拿起草图比划着。他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似乎在认真思考。
小豆子心里更慌了。
突然,苏沐辰猛地一拍桌子(吓了小豆子一跳):“妙啊!小豆子!你这个观察很细致!这个想法很有道理!”
他兴奋地拉着小豆子走到黑板前,画起了空气流动和热传导的示意图:“你看,间距过大,空气容易形成相对静止的‘死区’,不利于热量交换。适当缩小间距,可以增强空气的扰动,就像……就像把大窗户改成百叶窗,虽然每个叶片小了,但总的通风散热效果可能更好!当然,间距也不能太小,否则会影响空气流通和加工难度。4毫米这个值,值得一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