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位于制管车间一角的“机枪生产专线”终于万事俱备。两台历经艰辛修复的精密铣床如同镇线之宝,散发着冷峻的金属光泽;几台经过精心调校的专用钻床、攻丝机排列有序;工具架上,各种专用夹具、量具一应俱全。一条虽然简陋但功能明确的生产线,已然成型。
林烽站在专线入口处,目光扫过眼前这支由四十名技术尖子组成的生产团队。这其中,既有那五位经验丰富、作为技术核心的晋军老师傅,也有刚刚在“师带徒”中脱颖而出、充满锐气的十五名年轻骨干,还有从各车间抽调来的其他优秀技工。他们个个眼神专注,摩拳擦掌,等待着最终的命令。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在相对封闭的车间区域内回荡,“过去几个月,我们完成了设计、测试、制定标准、培训人员所有准备工作。今天,我们气冷重机枪的量产试制,正式启动!目标,是在十天内,利用这条专线,制造出第一批完全由我们瓦窑堡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
他扬了扬手中那本被翻得有些卷边的《气冷重机枪生产标准》,语气铿锵:“我们的指南针,就是这本《标准》!我们的底气,就是各位过硬的技术!我知道,第一次走完整的流程,肯定会遇到困难,工艺会生疏,但不要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有没有信心?”
“有!”四十条汉子(包括几位女技术员)的吼声汇聚在一起,充满了力量。
“好!各就各位,开工!”林烽大手一挥。
刹那间,专线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机器轰鸣声骤然响起,但却不同于以往的嘈杂,而是一种带着节奏感和秩序感的合奏。
生产按照《标准》规定的流程展开。首先是核心部件的加工:
那两台精密铣床成为了最忙碌的“主角”。在李师傅和他的徒弟们小心翼翼的操作下,铣刀发出均匀的嘶嘶声,在一块块钢料上精准地切削出机匣的复杂轮廓、传动齿轮的每一个齿形。空气中弥漫着新鲜切削液的味道,每个人都屏息凝神,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昂贵的材料报废和进度延误。
“进给慢一点……再慢一点……好!保持这个速度!”李师傅紧盯着旋转的铣刀,不时出声指导。他的徒弟则紧张地盯着刻度盘,额头渗出汗珠。
另一边,张师傅带着人负责枪管和散热片的加工。薄壁枪管的深孔钻削是个技术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感。散热片的套装更是个细致活,需要将烧热的散热片环快速而准确地套在枪管上,利用热胀冷缩紧固,力度和温度都要恰到好处。
“快!稳!准!”张师傅言简意赅地吼着,看着徒弟们将一个个烧得通红的铜环套上枪管,发出“嗤嗤”的淬火声。
王师傅则负责督导击发机构、供弹板等精密小件的生产。他穿梭在几台小机床之间,不时拿起加工好的零件,对着光仔细检查,或用千分尺测量。
“这个击针的斜面角度差了一丝,返工!”王师傅的语气不容置疑。负责的年轻技工脸一红,立刻拿起零件重新打磨。
专线外的其他车间也全力配合。锻造车间送来了符合要求的毛坯,热处理车间根据不同的零件要求进行淬火、回火……
起初的几天,确实如林烽所料,充满了挑战。由于是首次进行完整流程的协同作业,工序衔接上不时出现小问题:某个零件加工慢了,导致下道工序等料;某个尺寸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导致装配时发现对不上。车间的气氛一度有些紧张和焦虑。
林烽、苏沐辰和李大山(负责专线日常管理)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专线,随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每日收工后的总结会也开得格外漫长,大家逐一复盘当天的每个环节,找出瓶颈,优化流程。
李云龙也成了这里的常客,但他这次学乖了,不再大声嚷嚷,而是背着手,眯着眼看,有时还忍不住小声嘀咕:“嘿,这比老子看地图部署兵力还复杂……”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磨合和调整下,专线的运转越来越顺畅。工人们逐渐熟悉了流程,配合也越来越默契。那种因工艺生疏导致的磕磕绊绊明显减少,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到了第十天,所有的零配件终于全部加工、检验完毕,整齐地摆放在装配区的台面上。接下来,是最关键、也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总装。
装配工作由几位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主导,年轻技工在一旁辅助、学习。现场鸦雀无声,只有工具与金属件接触时发出的轻微咔哒声。枪架、机匣、枪管组、复进机构、击发机构、供弹系统……一个个部件被小心翼翼地组装在一起。
林烽、李云龙、赵刚以及所有没有生产任务的工人都围在装配区外,紧张地注视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期待的凝重。
当最后一块侧板被合上,最后一颗螺丝被拧紧,三挺散发着崭新机油味、造型独特(带有环形散热片)的气冷重机枪,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现场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