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式-2”样枪测试大获成功并获得师部试产批准的消息,像一阵欢快的春风,吹遍了瓦窑堡兵工厂的每个角落。但作为当家人的林烽,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很快就冷静下来,眉头甚至比之前皱得更紧了。他知道,从一两支精雕细琢的样枪,到稳定、批量、且成本可控的试生产,中间还隔着一道需要智慧和汗水才能跨越的鸿沟。
这不,在“81式-2”试产启动会议上,负责成本核算的老周(后勤)第一个就愁眉苦脸地开了腔:“厂长,各位主任,这‘小二哥’好是好,可这身价……有点烫手啊!”他摊开手里的初步成本估算单,“别的先不说,光是那镀铬枪管,工序复杂,耗时耗料,良品率现在还不太稳定。还有新设计的弹仓、优化过的枪托……这么算下来,造一支‘小二哥’的成本,比造它‘大哥’(81式-1)高出差不多百分之二十!这要是敞开了造,咱们这点家底,怕是顶不住啊!”
这话像一盆冷水,让原本热烈的会场稍微降温。步枪车间主任老张也挠了头:“是啊,厂长。样枪咱们可以不计成本地磨,可量产不能这么干啊。特别是那镀铬枪管,现在是咱们制管车间的老师傅们连镗带镀再精修,全包圆儿,效率太低,还容易出废品。”
机修车间的牛大力虽然不太懂成本,但也跟着嚷嚷:“就是!好钢得用在刀刃上,这钱也得花在刀刃上!能不能想个啥法子,让这‘小二哥’别这么金贵?”
林烽听着大家的议论,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脸上却不见丝毫沮丧,反而带着一种“早就料到”的从容。他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才微微一笑,开口道:“同志们,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小二哥’成本高,这说明咱们的生产流程还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咱们的目标,不光是造出好枪,还得能用更少的钱,造出更多的好枪!这叫‘性价比’!”
他目光转向制管车间主任和老张:“老张,你们觉得镀铬枪管工序卡脖子,那咱们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能不能优化!我琢磨着,能不能把‘镀铬枪管加工’这个大头,拆分成更专业的环节?”
他拿起粉笔,走到小黑板前,一边画流程图一边说:“你们看,现在是一个老师傅从头跟到尾,既要负责粗镗内孔,又要盯着镀铬,最后还要精镗到位。这对老师傅要求太高,而且环节混杂,容易互相干扰。咱们能不能把它拆开?”
他在黑板上写下三个词:
“第一环:粗镗。就负责把枪管毛坯镗到接近目标尺寸,留出镀铬和精加工的余量。这个环节对精度要求相对稍低,可以安排一批熟练工专干这个,熟能生巧!”
“第二环:镀铬。专门负责把粗镗好的枪管,按照咱们摸索出的土法工艺进行镀铬。这一环需要心细、严格按照配方和流程操作的人,也固定下来,成为专岗。”
“第三环:精镗。这是最后保证精度和光洁度的关键一步,由技术最好、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负责,专门处理镀铬后的精加工,确保尺寸分毫不差!”
林烽画完三个清晰的方框,用力一拍黑板:“这样‘粗镗→镀铬→精镗’三环节分离,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好处是什么?第一,效率提升! 每个人只专注自己最擅长的部分,熟练度飙升!第二,质量稳定! 避免了交叉干扰,每个环节的质量更容易控制!第三,降低了对全能型老师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培养新人!”
他这么一分析,老张的眼睛首先亮了起来:“咦?厂长,你这么一说……好像真是这个理儿!就像咱们以前打铁,抡大锤的、看火候的、掌小锤定型的,分工明确,打得又快又好!这造枪管子,也能这么干?”
陈工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工业工程的角度看,流水线作业和工序细分,确实是提升效率和标准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厂长这个思路,理论上完全可行!”
牛大力虽然听得半懂不懂,但看老张和陈工都点头,也立马跟上:“俺觉得行!分开干,劲儿往一处使,肯定比一个人瞎忙活强!”
“好!既然大家都觉得有戏,那制管车间就立刻按照这个思路,调整班组和工序!”林烽雷厉风行,“老张,你亲自负责落实,尽快拿出一个调整方案和人员安排!”
“没问题!”老张干劲十足地应下。
解决了最大的成本瓶颈——镀铬枪管的生产效率问题,林烽又抛出第二个“省钱妙招”。
“除了优化新枪管的生产,咱们还得在‘通用化’上做文章!”林烽拿起一支“81式-1”和“81式-2”的样枪,并排放在桌上,“同志们,你们看,咱们的‘小二哥’虽然内在升级了,但很多地方和它‘大哥’还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这枪托的形状,基本没大变;这扳机组件,完全可以通用;还有不少小零件,比如准星罩、背带环等等……”
他看向老张和负责零部件仓库的老周:“我的意思是,在试产阶段,凡是能和‘81式-1型’通用的零件,比如枪托、扳机、击针、甚至部分弹簧,咱们就直接从现有的零件库或者‘81式-1’的生产线里调用!这样,既能加快‘小二哥’的试产进度,又能极大降低单独开模、单独生产这些通用零件的成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