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的瓦窑堡兵工厂,空气中除了惯常的金属和火药气味,还弥漫着一种特殊的、类似于老农盘点丰收粮仓般的喜悦与期待。各车间的机器依旧在轰鸣,但工人们脸上除了汗水,更多了一份“交答卷”前的兴奋与自豪。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个大日子——月度生产总结会。
林烽的办公室里,此刻俨然成了一个临时指挥中心兼数据汇总点。各车间主任、技术骨干、统计员进进出出,手里都拿着厚厚一叠生产记录本,脸上带着或矜持或压抑不住的笑容,互相打着招呼,言语间都透着一股“我们家今年收成不错”的劲儿。
第一个冲进来的是步枪车间主任老张,他嗓门洪亮,人还没进门,声音就先到了:“厂长!咱们这个月的‘81式’步枪,整整五百支,一支不少,全部检验合格入库!生产线现在是越来越顺溜了!”他把记录本“啪”地放在林烽桌上,眉飞色舞。
林烽笑着拿起记录本翻看,赞道:“好!老张,你们车间现在是咱们厂的‘定海神针’啊!产量稳定,质量可靠!”
“嘿嘿,”老张得意地搓搓手,又压低声音,带着点神秘,“还有呢,咱们那‘小二哥’——‘81式-2改进型’,试生产了五十支!个个都是精雕细琢的好家伙,就等着您下命令扩大产量呢!”
正说着,冲锋枪车间的主任也挤了进来,嗓门不比老张小:“厂长!我们‘红星37式’冲锋枪,这个月干了二百一十支!战士们就喜欢这玩意儿近战突突起来的感觉,供不应求啊!”
紧接着,重机枪车间、炮弹车间、弹药车间、地雷手榴弹车间……各个负责人如同走马灯般汇报着自家的“收成”。
负责重机枪的老师傅话不多,只是把记录本轻轻放在桌上,指着上面的数字:“八挺,气冷重机枪。” 但脸上那不容置疑的骄傲,比说多少话都管用。
炮弹车间的王主任嗓门也亮了起来:“厂长,迫击炮这边,咱们仿制的82式,这个月出了十五门!配套的82毫米炮弹,三百发!咱们自己设计的那个轻型迫击炮(他习惯性地还没完全适应‘红星-1’或‘62命名’的新叫法),产量更高,三十门!62毫米炮弹,一百五十发!这火力,够小鬼子喝几壶的了!”
弹药车间的统计员报出的数字更是惊人:“七点九二毫米子弹,十三万发! 复装加新产,咱们的子弹供应,总算是能跟上趟了!”
负责特种武器和爆炸物的老周,声音里带着一股狠劲:“反坦克磁性炸弹,八十枚! 专治鬼子的铁王八!地雷,一千枚! 够给他们铺一条黄泉路了!手榴弹,两千一百多枚! 管够!”
最后,负责后勤和综合统计的老周(另一位,负责物资)拿着汇总表,脸上笑开了花,声音都激动得有些发颤:“厂长,还有……还有咱们那简易防毒面具,五百具,也按时按量完成生产,已经按计划分发下去了!”
一个个数字报出来,如同一个个悦耳的音符,敲打在林烽的心上。他拿着汇总表,目光扫过那一行行令人振奋的数据,脑海中仿佛已经看到了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武器弹药,看到了前线战士拿着这些利器奋勇杀敌的场景。
这时,牛大力和赵永强也一起从火炮研发车间赶了过来。牛大力一进门就嚷嚷:“哎呀!紧赶慢赶还是来晚了!这边咋这么热闹?跟过年分猪肉似的!”他的话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赵永强则更关心数据,凑到林烽身边看了一眼汇总表,立刻惊呼道:“我的天!这么多!比上个月又涨了一大截啊!”
林烽笑着把汇总表递给负责最终核算的统计员。统计员噼里啪啦地拨打着算盘,珠子碰撞声清脆急促。片刻后,他抬起头,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大声宣布:
“报告厂长,各位主任!根据最终核算,咱们兵工厂本月各类武器弹药总产量,相比上个月,总体增长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五!”
“百分之二十五?!”
“好家伙!又涨了这么多!”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和欢呼声!这个增长幅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要知道,在原材料、人手和设备都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能保持稳定产出已属不易,实现如此显着的增长,靠的全是技术革新、流程优化和工人们日益精湛的技艺与高昂的斗志!
老张用力拍着大腿:“太好了!这下前线的兄弟们能更痛快地揍鬼子了!”
牛大力更是兴奋地一挥拳头:“俺就说嘛!咱们厂子这劲头,那肯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林烽示意大家安静,他站起身,环顾这一张张因激动而泛红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感慨和自豪。
“同志们!”他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这份沉甸甸的生产总结,是咱们瓦窑堡兵工厂全体工人、技术人员,用汗水、智慧和忠诚,交出的最硬核的答卷!百分之二十五的增长! 这不仅仅是数字,这是咱们支援前线、抗击日寇的决心和能力的体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