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成功加工出第一根合格的75毫米山炮炮管,这个消息如同给全厂打了一剂强心针,火炮研发车间的士气空前高涨。那根泛着冷冽金属光泽、内壁镌刻着完美膛线的炮管,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特制的支架上,成了车间里最耀眼的“明星”,每天都有不同车间的工人“顺路”过来瞅上两眼,啧啧称奇。
然而,作为总负责人的林烽,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却对着那根沉重的炮管和旁边堆着的、根据缴获山炮测绘出来的炮架图纸,陷入了沉思。图纸上的炮架结构复杂,全是厚重的钢铁件,林烽掂量过类似炮架的重量,心里直咂舌。
这天,他召集火炮研发小组的核心成员——陈工、牛大力、赵永强,还有木工组的老师傅老马,围在那根宝贝炮管和图纸前,开了个“诸葛亮会”。
“同志们,炮管咱们是啃下来了,这块硬骨头,啃得漂亮!”林烽先是肯定了大家的成绩,然后话锋一转,指着图纸上那密密麻麻的钢铁结构,“可接下来这个炮架,我看着有点犯愁啊。照这图纸,全用钢铁来造,分量可不轻!我估摸着,怎么也得有八百斤往上!”
“八百斤?!”牛大力一听就瞪圆了眼睛,他力气大,但对重量极其敏感,“俺的个亲娘!这大家伙,赶上两头大肥猪了!这要是靠人抬马驮,翻山越岭,还不得累吐血?咱们前线部队,尤其是山地部队,哪有那么多骡马和壮劳力伺候它?”
陈工推了推眼镜,看着图纸,也面露难色:“确实,重量是制约火炮机动性的关键因素。原设计考虑的是平原作战和车辆牵引,不适合我们的山地游击环境。但要减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构强度、稳定性都会受影响。”
赵永强看着图纸,又看看那根炮管,眉头紧锁,显然也在思考对策。
林烽走到炮管旁,拍了拍,又走到窗户边,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说道:“咱们造炮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它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如果因为太重,运不上去,或者机动太慢,成了累赘,那还不如不造!咱们的目标,不是造一门放在家里看的‘镇宅之宝’,而是要造一门能跟着部队爬山下沟、指哪儿打哪儿的‘山地虎’!”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所以,炮架必须改!必须进行轻量化设计!目标很明确:重量减下来,机动性提上去,但该有的功能一样不能少,尤其是强度必须保证!”
“轻量化?”牛大力挠了挠头,“这铁疙瘩,还能咋轻?总不能偷工减料吧?那玩意儿可不敢,要炸膛的!”
“当然不是偷工减料!”林烽笑了,他走到老马师傅身边,拍了拍老马结实的胳膊,“大力,你忘了咱们老马师傅是干啥的了?木头!咱们能不能在保证关键受力部位用钢铁的前提下,大量使用高强度硬木来做炮架的主体支架?”
“用木头?”老马师傅本来只是来列席听个大概,没想到火突然烧到自己身上,吓了一跳,连连摆手,“林厂长,这可使不得!这是炮啊!开起来山摇地动的,木头架子哪能扛得住?不行不行!”
陈工却若有所思:“厂长这个思路……有道理!木材的比强度(强度与重量之比)其实并不低。选择合适的硬木,比如枣木、柞木或者进口的榆木、榉木,其抗压、抗弯强度足以承受火炮后坐力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进行力学分析,将主要冲击力和承重部位仍用优质钢材制造,比如耳轴、驻锄、关键连接件,而将非核心的支撑结构、护板等用高强度硬木替代。同时,连接处采用薄钢板加强和包覆,确保结合牢固。”
林烽赞许地看了陈工一眼,补充道:“对!这就是‘模块化设计’和‘材料混合应用’ 的思路!我们把炮架分解成几个主要模块:下架(带轮子)、上架(支撑炮管俯仰)、大架(开脚支撑)。下架的轮毂、轴承用钢铁,轮辐和部分结构可以用硬木;上架的非核心支撑件用硬木;大架更是可以用粗壮的硬木做主梁,关键铰接和驻锄用钢铁。这样组合下来,重量肯定能大幅下降!”
赵永强听得眼睛发亮,立刻拿出本子开始勾画草图:“还可以借鉴咱们之前拆解那山炮的折叠机构!把大架设计成可以向前折叠的,行军时并拢,能大大缩短全长,更方便骡马驮载或者人力搬运!”
牛大力看着几人你一言我一语,脑子有点跟不上,但听到能减重、能折叠,也来了劲头:“要是真能行,那感情好!木头咱们有啊!老马,就看你的手艺了!”
老马师傅见几位技术大拿都这么说,心里也活络起来,他琢磨了一下,说道:“要是选料讲究点,比如用那种生长年头足、木质紧密、纹理顺直的枣木或者柞木,经过烘干、定型处理,做出来的家伙,确实结实!俺们以前做马车大梁,承重上千斤也没问题!就是这炮的劲儿,可比马车大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