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炮声,如同一道无形的鞭子,抽打着瓦窑堡兵工厂的每一个人。自全面转入“战时生产模式”以来,整个厂区仿佛被注入了某种狂热的能量,日夜不息地轰鸣着、运转着。车间的灯火彻夜长明,映照着一张张因缺乏睡眠而略显疲惫,却又因责任与信念而格外坚定的脸庞。
凌晨时分,天色未明,林烽已经披着露水,在厂区里巡视了一圈。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金属、火药和汗水的混合气味,机器的咆哮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急促、有力。他看到步枪车间里,老张正瞪着通红的眼睛,亲自守在“81式-2”的生产线末端,手里拿着一支刚下线的步枪,反复检查着枪机运行的顺滑度;他看到重机枪车间,老吴扯着沙哑的嗓子,指挥着工人们将最后几挺“37式”重机枪打包入箱;他看到炮弹车间,老王主任几乎住在了车间,指挥着三班倒的工人,将铸造、加工、装配的节奏催到了极限……
“厂长,您又是一夜没睡?”警卫员小刘看着林烽眼里的血丝,忍不住问道。
林烽摆摆手,目光扫过这片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依旧沸腾的土地,语气沉重而坚定:“前线将士在流血,我们哪有资格安心睡觉?走吧,去统计室,看看咱们这拼死拼活的第一个月,到底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统计室里,灯火通明。负责统计的老周和几个助手,正围着几张铺满表格的大桌子,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核对着一摞摞从各车间送来的生产记录。他们的脸上,同样带着熬夜的痕迹,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见到林烽进来,老周立刻拿起一份刚刚汇总完毕、墨迹还未干透的报表,激动地迎了上来,声音都有些发颤:“厂长!出来了!首月……首月战时生产数据出来了!”
林烽深吸一口气,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报表。目光扫过上面一行行滚烫的数字,他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
“81式-2型步枪:五百七十支!(备注:81式-1型已按计划停止生产)”——相比上月,增长百分之六十!
“37式重机枪:十五挺!”——增长百分之八十七点五!几乎翻了一番!
“仿制82式迫击炮:十五门!配套82毫米炮弹三百发!”
“轻型62毫米迫击炮:三十门!配套62毫米炮弹二百发!”——迫击炮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七十一点四!
“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两门!”(山炮生产周期长,首月能有两门已属不易)
“7.92毫米各类子弹:二十万发!”——增长百分之五十三点八!
“7.92毫米穿甲弹:五千发!”(新生产线,首月即形成可观产量)
“反坦克磁性炸弹:八十枚!”
“地雷:一千枚!”
“手榴弹:两千一百余枚!”
这一连串的数字,像一团团炽热的火焰,灼烧着林烽的眼睛,也点燃了他心中的激情!在全面抗战爆发、原材料供应更加紧张、敌情日益复杂的第一个月,瓦窑堡兵工厂非但没有被压垮,反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主要武器产量同比大幅增长,整体产能创造了建厂以来的历史新高!
“好!好!好!”林烽连说三个好字,用力将报表拍在桌子上,震得算盘珠子都跳了起来,“老周!这些数据,核实无误?”
“厂长!反复核对了三遍!千真万确!”老周激动地指着桌上的记录本,“这都是各车间工人同志们,用命拼出来的啊!”
“走!我们去车间!”林烽一刻也等不及了,他要亲自去告诉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工人们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当林烽拿着报表,出现在各个车间,将那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高声宣读出来时,疲惫的工人们先是不敢相信地愣住了,随即,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掌声如同火山爆发般,在每个车间里炸响!
步枪车间里,老张听着“五百七十支!增长百分之六十!”的数据,这个硬汉子眼圈瞬间红了,他猛地转身,对着生产线上的所有工人深深鞠了一躬:“兄弟们!辛苦了!咱们……咱们没给前线的娃子们丢脸!”
一个年轻工人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带着哭腔喊道:“张主任!值了!这一个月没白熬!”
重机枪车间,老吴听到“十五挺!增长百分之八十七点五!”时,差点跳起来,他用力拍打着身边牛大力结实的后背(这次牛大力没躲),“老牛!听见没?十五挺!咱们的‘山地轻骑’!哈哈哈!”
牛大力也咧着大嘴,笑得见牙不见眼:“俺就说嘛!咱兵工厂的爷们,关键时刻顶得上!”
炮弹车间、地雷手榴弹车间、特种武器小组……到处都是一片欢腾的景象!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对他们这一个月来所有艰辛付出、所有不眠之夜的最高褒奖!
“同志们!静一静!”林烽站到一个工具箱上,挥舞着手臂,让激动的工人们安静下来。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却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