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全面转入“战时生产模式”后,整个厂区如同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战争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高速运转。在这片沸腾的忙碌中,重机枪车间更是成了焦点中的焦点。自从借鉴了九二式重机枪的优点,成功改良了供弹系统和散热设计,诞生了那挺被林烽和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铁扫帚”的改良版气冷重机枪(正式命名回归“37式”)后,这条生产线就被寄予了厚望。
车间主任老吴,如今走路都带着风,但眼圈却是黑的。他正对着刚刚组装完成、一字排开的十五挺崭新的“37式”重机枪,像是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既骄傲又紧张。这些可是按照新标准、新流程,在新建的“机枪生产专线”上下来的第一批量产货!
“都给我精神点!最后一遍全流程质检!林厂长马上就来亲自验收!”老吴扯着已经有些沙哑的嗓子,在车间里来回巡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一个年轻工人正小心翼翼地用卡尺测量着枪管与机匣的结合间隙,嘴里嘟囔着:“吴主任,咱这都查了八遍了,保证没问题!这新专线就是牛,出来的家伙个个标致!”
老吴眼睛一瞪:“八遍?八十遍也得查!这是要送上战场救命的家伙,差一丝一毫都不行!想想前线的弟兄们!”
正说着,车间门被推开,林烽带着陈工、牛大力、赵永强等人走了进来。林烽一眼就看到了那十五挺泛着幽蓝烤蓝光泽、透着冷峻杀气的重机枪,眼睛顿时一亮。
“好家伙!这才几天功夫,就下了十五个‘崽’?”牛大力第一个嚷嚷起来,蒲扇般的大手忍不住就想往一挺机枪的散热片上拍,被眼疾手快的老吴一把拦住。
“我的牛主任!轻点!这可是刚做好的,漆面还没完全干透呢!”老吴心疼地叫道。
牛大力讪讪地收回手,咧着嘴笑:“嘿嘿,俺这不是高兴嘛!看着它们,就跟看见俺老牛家的胖小子似的,稀罕!”
林烽没理会两人的插科打诨,他走到一挺机枪前,仔细端详。流线型的枪身,厚重的散热片,以及那个经过优化、显得更加紧凑可靠的受弹机盖……一切都严格按照改良后的图纸来,做工精细,看得出工人们是下了真功夫。
“老吴,准备得怎么样了?”林烽问道。
“报告厂长!首批十五挺全部组装完毕,就等最后的质量把关了!”老吴挺直腰板回答。
“好!那就按最高标准,开始最终质检!”林烽下令,“重点两项:连续射击可靠性,和有效射程精度!”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十几名工人将十五挺机枪分别固定到测试架上,连接好供弹具(装着300发训练弹链)。林烽、陈工等人则站在安全区,拿着望远镜和记录本。
“第一组,五挺,准备!连续射击三百发,开始!”老吴亲自担任测试指挥。
“哒哒哒……哒哒哒哒……”
震耳欲聋的机枪声顿时在测试场内炸响!五条火舌喷吐,弹壳如同金色的瀑布般倾泻而下,很快就在地上堆起了小山。空气中弥漫开浓烈的硝烟味。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可是检验改良成果的关键!尤其是那新的供弹系统和三百发弹链,能不能扛住持续高速射击的考验?
一分钟,两分钟……五挺机枪如同不知疲倦的钢铁巨兽,持续不断地咆哮着。三百发子弹,很快打空!
“停!”老吴大喊。
枪声戛然而止。
技术人员立刻上前检查。
“报告!一号机枪,射击三百发,无故障!”
“二号机枪,无故障!”
“三号……”
“五号机枪,全部无故障!”
“好!”林烽用力一挥拳!最担心的问题没有出现!
牛大力兴奋地一拍大腿:“哈哈!稳了!咱们的‘铁扫帚’这回是真稳了!”
接下来是射程精度测试。在八百米标准距离上设置靶标,进行点射。
“砰!砰!砰!”
清脆的点射声响起。
观测员迅速报靶:
“一号靶,弹着点散布直径三十厘米!”
“二号靶,二十五厘米!”
“平均射程误差,小于三十米!远优于设计要求的不超过五十米!”
陈工仔细记录着数据,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供弹稳定,散热良好,精度远超预期。改良非常成功!”
最终,十五挺机枪全部通过严苛的质检。林烽看着测试报告,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当即决定:“从中挑选状态最好的十挺,立刻进行最后保养和包装,作为首批量产装备,交付给八路军主力团! 剩下的五挺,留厂备用和继续测试。”
“是!”老吴激动地应道。
很快,十挺保养得锃光瓦亮、如同艺术品般的“37式”重机枪,被工人们小心翼翼地装入特制的木箱,固定好,由师部派来的运输队,在一支精锐小分队的护送下,运往了正在与日军激烈交战的前线主力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