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后山那处被戏称为“地下龙宫”的工程,历经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到了要“亮家底”的时刻。这两个月里,牛大力带着人几乎把半座山都快掏空了,运出来的土石方堆成了小山。如今,这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的地下车间,就要正式接受检验了。
验收这天,兵工厂的主要负责人几乎全都到齐了。林烽站在那经过精心伪装的入口前,看着移植过来的灌木和爬藤植物已经初步扎根,与周围山体几乎融为一体,满意地点了点头。
“老牛,这两个月,辛苦你和弟兄们了!”林烽拍了拍牛大力结实的肩膀,后者虽然疲惫,但眼神里满是自豪。
“厂长,您就瞧好吧!咱这‘龙宫’,保管比那东海龙王的还结实!”牛大力把胸脯拍得咚咚响,率先推开那扇厚重的、包着铁皮的木门(为了防火和一定程度的防爆)。
门一打开,一股略带潮湿、却异常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这是通风系统在起作用。众人鱼贯而入,沿着略带坡度的通道向下走去。通道两侧墙壁用青砖砌得笔直,头顶是粗大的圆木支撑,显得异常坚固。
走了约莫十几米,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呈现在众人面前,高度足有七米,长度五十米,宽度十五米,规模远超地上任何一个车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高达三米、由钢筋和水泥浇筑而成的拱形穹顶,在汽灯的照射下,泛着青灰色的、坚不可摧的光泽。
“我的个乖乖!”老张仰着头,看着那厚实的穹顶,忍不住惊叹,“这……这顶上怕是真的能扛住炸弹啊!”
陈工用手敲了敲旁边的水泥柱,又看了看穹顶的浇筑质量,推了推眼镜,严谨地评价:“钢筋密度和水泥标号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这三米厚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理论上足以抵御日军当前装备的轻型航空炸弹的直接命中。除非是重型钻地炸弹,否则安全系数很高。”
林烽走到穹顶下方,用力跺了跺脚,感受着脚下大地的坚实,心中安定了不少。他环顾整个大厅,只见内部已经被清晰地划分成了几个功能区:
靠近入口一侧,是 “制管加工制造区” 。那几台宝贝疙瘩——大型镗床、膛线拉制机等核心设备,已经按照预定位置安装到位,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调试。虽然是在地下,但预留的安装基座十分稳固,确保机床运行时不会有丝毫晃动。
中间区域是宽敞的 “零件加工区” ,预留了未来安装更多车床、铣床的位置,方便进行各种精密零件的加工。
最里面,则是用砖墙隔开的 “储存区” ,里面分类堆放着宝贵的钢材、铜料等原材料。旁边还有一个更干燥的小隔间,作为 “粮食储存区” ,存放着应急的口粮和饮用水。
“考虑得很周到啊!”后勤老周看着储存区,连连点头,“真要是被堵在里面,坚持个十天半月没问题!”
赵永强则指着墙壁上方和角落里的管道说:“厂长,您看,通风管道遍布各个区域,利用山体自然高差形成对流,还设置了手动鼓风机备用。照明除了这些汽灯和马灯,我们在关键位置还安装了反光镜系统,白天可以将外面的光线折射进来一部分,节省能源。”
他演示了一下,调整了几面悬挂的、打磨光滑的金属片(或玻璃镜),果然,一束阳光被引了进来,照亮了一片工作区域。
“好!这个土办法想得好!”林烽赞道,“因陋就简,解决问题!”
众人正仔细查看着,突然,地面传来一阵沉闷的、连续的“轰隆”声!声音来自头顶的山体外部,虽然经过土层和坚固穹顶的隔绝,依然能清晰地感觉到震动,顶棚有细微的尘土簌簌落下。
“什么情况?”老吴吓了一跳。
牛大力却嘿嘿一笑,露出两排白牙:“别慌!是俺安排的‘验收节目’!模拟空袭!在外面特定区域引爆了相当于轻型炸弹当量的炸药包!”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这是在进行抗轰炸实战模拟!大家不由得都有些紧张,屏息凝神,感受着地面的震动,抬头看着那纹丝不动的厚重穹顶。
震动持续了十几秒后,渐渐平息。除了落下些灰尘,地下车间内一切如常!灯光(汽灯)依旧稳定,通风系统依旧工作,那几台精密机床更是稳如泰山,连一丝偏移都没有!
“快!检查设备!”林烽立刻下令。
早就守候在机床旁的韩师傅等老师傅,立刻启动设备。
“镗床运转正常!”
“膛线机运行平稳!”
“所有机床,均可正常运转!”
“好!太好了!”林烽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脸上露出了激动和自豪的笑容,“同志们!我们成功了!空袭不停产! 这个目标,我们实现了!从今天起,就算鬼子的飞机在我们头顶上扔炸弹,咱们在这‘龙宫’里,照样能安安稳稳地造枪造炮!”
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欢呼!两个月的辛苦,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