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炼铜车间,空气里总飘着股没烧透的焦炭味。家泉次郎蹲在土炉旁,手里拿着根铁钎,时不时伸进炉里搅两下,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炉子里的孔雀石烧了快一个时辰,只熔出小半坩埚铜水,还带着不少杂质,倒在模具里冷却后,表面坑坑洼洼的。
“还是缺铜啊。”苏婉拿着记录本,轻轻叹了口气,“这个月复装子弹需要200斤纯铜,可咱们土法炼铜每天顶多产出15斤,就算把回收的弹壳再炼一遍,也差着50斤的缺口。机枪车间的弹鼓还等着铜材,再凑不齐,重机枪就得停产了。”
牛大力扛着袋孔雀石走进来,听见这话,把袋子往地上一放,喘着粗气说:“苏姐,不行俺再去老乡家收点?上次俺去红石崖附近的村子,王大爷说他家地窖里还藏着点孔雀石,就是要换两袋小米。”
“换是能换,可老乡们也缺粮食。”林烽从外面走进来,手里还拿着张前线送来的弹药需求单,“咱们不能让老乡们吃亏。再说那点孔雀石,炼不出多少铜,治标不治本。”
正说着,车间门口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还夹杂着李云龙标志性的大嗓门:“老林!老林!在哪儿呢?给你送宝贝来了!”
众人都愣了一下,赶紧往外走。只见兵工厂门口的空地上,停着十几辆马车,上面装着两台黑沉沉的铁家伙,还有好几袋用粗布裹着的东西。李云龙穿着件沾满尘土的军装,腰里别着把驳壳枪,正指挥战士们卸车,看见林烽,立马大步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膀哈哈大笑:“老林,这次给你带了硬通货!保证你见了比见红烧肉还高兴!”
“啥宝贝啊,看你这高兴劲儿。”林烽笑着问,目光落在那两台铁家伙上——看起来像缩小版的土高炉,下面有进风口,上面有投料口,旁边还挂着个小坩埚。
“日军的简易炼铜炉!”李云龙指着铁家伙,得意地说,“上次咱们独立团端了鬼子在汾河边上的小型炼铜站,这两台炉子还有3000斤铜锭,全给你拉来了!你之前不是说缺铜材吗?这下够你用一阵子了吧?”
“3000斤铜锭?两台炼铜炉?”林烽眼睛一下子亮了,快步走到马车旁,掀开粗布一看,里面果然是金灿灿的铜锭,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杂质很少。他又摸了摸炼铜炉,炉壁厚实,还带着淡淡的机油味,显然是鬼子刚用没多久的。
“老李,你可真是及时雨!”林烽激动得拍了拍李云龙的胳膊,“有了这两台炼铜炉和铜锭,咱们的弹壳、弹鼓都有着落了,重机枪再也不用停产了!”
“那可不!”李云龙往地上一蹲,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掰了一半递给林烽,“俺跟你说,那炼铜站的鬼子还想把炉子炸了,被俺们二营长一脚踹飞了炸药包,才保住这俩宝贝。不过话说回来,老林,这次你可得给俺记着——下次迫击炮生产,得多给俺独立团留10门!上次中条山支援友军,俺们团的迫击炮都快打秃噜皮了,还没补上呢!”
“你小子,就知道要武器。”林烽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滋滋的,“放心,下次迫击炮生产,优先给你独立团留15门,比你要的还多!不过你也得答应我,以后再缴获鬼子的军工设备,可得先想着咱们兵工厂。”
“那没问题!”李云龙一口答应,又指着牛大力,笑着说,“大力,快让你家技工看看这炉子咋用,别放着生锈了。俺可跟你说,这炉子比你们那土炉强多了,鬼子用它一天能炼50斤铜,你要是摆弄不明白,可别浪费了好东西。”
牛大力早就凑到炼铜炉旁,伸手摸了摸进风口,又扒着投料口往里看,嘴里嘟囔:“这玩意儿看着挺复杂,比咱们的土炉多了个小风箱。家泉师傅,你见过这炉子吗?”
家泉次郎走过来,仔细观察着炼铜炉,眼里闪过一丝熟悉的神色:“见过。日军修械所也有类似的炼铜炉,用的是‘热风加热’,比土炉的温度高,还能减少焦炭消耗。下面的进风口要接风箱,投料的时候按‘孔雀石:焦炭:石灰石=10:4:1’的比例,炼出来的铜纯度能到95%以上。”
“这么厉害?”小豆子也凑过来,仰着小脸问,“家泉师傅,那这炉子能炼出亮晶晶的铜吗?像小镜子一样?”
“能!”家泉次郎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小豆子的头,“只要操作得当,炼出来的铜又纯又亮,做弹壳最合适。”
林烽立马安排:“老张,你带木工车间的技工,先把炼铜炉的底座加固一下,再做两个大风箱接上;家泉师傅,你负责教炼铜车间的技工操作,把比例和火候都讲清楚;苏婉,你记录炼铜数据,看看能不能优化参数,提高产量;大力,你和战士们一起把铜锭搬到仓库,小心别磕着碰着,这可是咱们的宝贝。”
“得嘞!”众人齐声应下,立马忙活起来。李云龙也没闲着,蹲在旁边看老张加固炉底座,还时不时出主意:“老张,你这木头得选硬点的桦木,不然炉子烧起来,底座容易变形。俺上次在鬼子炼铜站见着,他们用的就是桦木底座,烧了半年都没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