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春季生产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日产“铁拳”火箭筒稳稳突破十具大关,八管火箭炮和增程炮弹也源源不断下线,全厂上下正为“反坦优先”的目标奋力拼搏。就在这一片繁忙中,两封分别来自太行山根据地和黄崖洞兵工厂的公函,几乎同时送到了林烽手中。
信中的内容大同小异,语气却都十分恳切。太行山那边,刘铁锤在信里先是再次感谢了老周上次传授炼钢技术之恩,接着话锋一转:“……听闻贵厂近日又搞出诸多新式利器,尤以单兵可携之‘铁拳’火箭筒、威力增强之八管火箭炮及新型穿甲弹闻名。我部地处前线,直面敌寇装甲威胁,渴求此类装备及技术久矣!望林厂长念及兄弟之情,允我派遣技工前往学习,若能掌握一二,则我太行将士幸甚!”
黄崖洞兵工厂的信则更显技术派的直接:“……获悉贵厂在单兵反坦克武器、步枪及迫击炮制造工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我部深感钦佩。为提升我根据地整体军工水平,特恳请派员学习‘铁拳’火箭筒、81式-2型步枪、82毫米迫击炮、手榴弹及穿甲子弹等之核心制造技术。盼复。”
林烽看完信,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立刻将苏婉、老张、王老铁、杨永军等人召集起来。
“同志们,看看,咱们瓦窑堡现在可是名声在外了!”林烽扬了扬手中的信纸,“太行山的老刘,黄崖洞的同志们,都派人来咱们这儿‘取经’来了!点名要学咱们的‘铁拳’、81杠、82迫,还有穿甲弹!”
牛大力一听,与有荣焉地挺起胸膛:“那是!咱们的东西好,兄弟部队当然眼馋!厂长,咱可不能小气,得好好教教他们!”
老张比较持重,摸着下巴说:“教是肯定要教的,都是打鬼子,没啥好藏着掖着的。可咱们自己生产任务这么重,人手本来就紧张,再来几个生手……”
王老铁也嘬着烟袋锅点头:“是啊,老张头说得在理。这教徒弟可是个费心费力的活儿,万一耽误了咱们自己的生产进度……”
杨永军没说话,但眼神里也流露出一丝担忧,他的火箭筒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
林烽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同志们,你们的顾虑我都明白。但是,眼光要放长远!咱们瓦窑堡强,不是真正的强。所有的根据地兵工厂都强起来,那才是断了鬼子的念想!技术共享,才能让咱们的战士在每一条战线上,都用上最好的武器!这比咱们多造几十支枪、几十具火箭筒意义更大!”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这件事,不仅要做,还要做好!太行和黄崖洞各派两到三名技工过来,加起来五个人左右。我的意见是,让他们直接插入咱们相应的生产线,跟着老师傅们一起干活!实战是最好的老师!老张,你总负责,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和意向,分配到步枪、迫击炮、手榴弹和穿甲弹生产线。杨工,你的火箭筒生产线任务最重,但也最‘新鲜’,你带一个学徒,亲自教!”
杨永军闻言,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是,厂长。我会安排好。”
“苏婉,你负责接待和日常安排,把咱们《技术手册》里相关的部分,给他们准备好。家泉师傅,涉及到理论原理和核心参数,请您费心讲解。至于技术图纸……”林烽略一沉吟,果断道,“除了最核心的、涉及安全的关键配方和工艺参数需要严格管控外,其他的结构图、零件图、装配图,只要他们需要,全部复制一份让他们带回去!”
“全部图纸?”老张有些惊讶,这可真是毫无保留了。
“对!全部!”林烽斩钉截铁,“咱们当年也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不能看着兄弟部队再走弯路!只有让他们尽快掌握,才能形成战斗力!”
“厂长大气!”牛大力竖起大拇指,“俺就喜欢这样!藏着掖着那叫啥兄弟?”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几天后,五位风尘仆仆的技工抵达了瓦窑堡。太行山来的两位,一个姓赵,黑壮敦实,是打铁的好手;一个姓钱,略显文静,对机械感兴趣。黄崖洞来的三位,领队的姓孙,年纪稍长,经验丰富;另外两个年轻些,一个姓李,一个姓周,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
欢迎仪式很简单,林烽亲自接待,言简意赅:“欢迎同志们来瓦窑堡!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也是你们的课堂!别客气,多看,多问,多动手!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把技术学回去,造出好武器,狠狠打鬼子!”
随后,老张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进行了分配:老赵跟着王老铁学锻压和炮管毛坯制造;小钱跟着老张学步枪的精密加工和总装调试;老孙经验足,负责学习82迫击炮的总体制造和调校;小李和小周则一个分到手榴弹生产线,一个分到穿甲子弹生产线。而最受关注的“铁拳”火箭筒,则由杨永军亲自带黄崖洞那位姓周的年轻技工。
真正的学习开始了。瓦窑堡的生产线,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