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一九四一年的六月。华北的山峦披上了浓郁的绿装,山涧溪流潺潺,处处洋溢着盛夏的生机。而在瓦窑堡及其辐射的卫星加工点网络内,比自然生机更为炽热的,是那日夜不息、为锻造“战争之神”而奔涌的钢铁洪流与澎湃激情。
经过数月近乎疯狂的攻坚、调试、磨合与扩产,围绕着“41式-1型”105毫米榴弹炮构建的全新生产体系,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完整的季度运营。是骡子是马,到了拉出来溜溜的时刻。林烽决定,对第二季度(4月至6月)的重炮厂(王家湾新厂区)和瓦窑堡总部及相关卫星加工点的产能,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
盘点当天,在瓦窑堡兵工厂那间最大的、如今已部分转为总装车间的窑洞里,气氛庄重而热烈。一面墙上挂着大幅的生产进度表,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符号和数据。林烽、苏婉、老张、王老铁、李德顺、牛大力等核心骨干,以及各主要车间和卫星加工点的负责人齐聚一堂。
“同志们!”林烽站在进度表前,声音洪亮,“从春天到夏天,我们洒下了无数的汗水,攻克了无数的难关。今天,就是我们检验这三个月奋斗成果的时候!苏婉同志,请你向大家汇报我们第二季度的‘成绩单’!”
苏婉拿着一份厚厚的统计册,走到前面。她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干净的灰布军装,显得格外干练。她清了清嗓子,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开始宣读:
“根据各车间、各加工点上报,并经总部核对确认,自一九四一年四月至六月,我瓦窑堡兵工厂及下属生产体系,累计完成——
第一项,核心产品:‘41式-1型’105毫米榴弹炮,4门!”
这个数字一报出,台下顿时响起一阵交头接耳的嗡嗡声。牛大力挠了挠头,小声嘀咕:“才四门啊?感觉咱们这几个月忙得脚打后脑勺,咋才这么点?”
王老铁瞪了他一眼:“你小子懂个屁!这是重炮!不是造手榴弹!光是那根炮管,从锻打到镗膛线就得多少功夫?更别说还有炮架、驻退机这些精细玩意儿!能在一个季度里,从无到有,稳定地造出四门,这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李德顺也点头道:“是啊,大力。万事开头难。这四门,意味着我们的生产线打通了,工艺定型了,这才是最宝贵的!”
苏婉微笑着继续汇报:
“第二项,关键消耗品:105毫米榴弹,145发!”
“这个好!”牛大力又来了精神,“有炮还得有弹!这一百四十五发,够小鬼子喝好几壶的了!”
老张推了推眼镜,分析道:“炮弹的产能提升比火炮要快一些,这说明我们的化工组和弹体铸造点(北沟、南坪)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好现象!”
“我知道,大家可能觉得,四门炮,一百多发炮弹,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不算很多。”林烽接过话头,他理解大家的心情,也明白这数字背后的真正意义,“但是,同志们,我们要看到这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苏婉同志,请继续。”
苏婉会意,翻到统计册的后面几页,声音提高了八度:
“第三项,也是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一项:核心零部件储备与产能!”
“根据统计,在过去三个月,我们的主厂区,以及东沟、西洼、北沟、南坪等七个卫星加工点,累计生产并检验合格的炮管粗坯、炮架主要结构件、驻退复进机核心组件、瞄准装置、重型炮盾等关键零部件,按照套数计算,足以支撑超过30门‘41式’榴弹炮的后续组装!”
“而且,进入六月份以来,各加工点的零件供应已经趋于稳定,月均供应能力稳定在35套左右!”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一片哗然!
“三十多套?!乖乖!”牛大力眼睛瞪得溜圆,“意思是,咱们现在库里存的零件,都能再装出三十多门炮了?”
沈泉也忍不住插话:“这么说,咱们不是造得慢,是总装跟不上零件的速度?”
小豆子兴奋地对他身边的青年技工们说:“看吧!我就说咱们分的活儿有用!咱们做的那些‘眼睛’(瞄准镜零件)和‘关节’(连接铰链),都派上大用场了!”
“说得对!”林烽肯定了大家的猜测,他走到进度表前,指着代表总装进度的线条,“目前,制约我们最终成品数量的瓶颈,主要在于最后的总装、精细校准和测试环节。这些工作需要最熟练的技工,占用核心的设备和场地,耗时较长。但是——”
他话锋一转,充满了强大的自信:“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基础产能、核心零件的制造能力,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就像已经备好了足够的砖瓦、木材和钢筋,只要把施工队伍(总装调试团队)壮大起来,就能以更快的速度,‘盖起’更多的大炮!这四门炮,是‘从零到一’的突破,而库里那三十多套零件,代表着我们‘从一到百’的潜力已经具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