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湾炼钢厂成功炼出高品质钨合金钢的喜悦尚未散去,一封来自前线的加急电报,就如同一声尖锐的集合哨,让整个瓦窑堡兵工厂刚刚稍有舒缓的神经,瞬间再次紧绷起来。
电报是总部转来的,发自晋察冀军区。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部队在拔除日军一个依托坚固山体工事和混凝土碉堡群构建的核心据点时,遭遇顽强抵抗。缺乏有效重火力的我军,在敌人密集的火力和坚固的工事面前,进攻受阻,伤亡增加,战事陷入胶着。前线指挥部迫切请求总部协调,紧急调拨大口径榴弹炮予以支援!
电报传到林烽手中时,他正在总装车间和老师傅们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41式”榴弹炮的总装流程,以提升效率。看完电文,他沉默了片刻,手指在冰冷的炮身上轻轻划过。
“厂长,是前线……?”老张看着林烽凝重的脸色,试探着问道。
林烽将电报递给众人传阅,沉声道:“晋察冀的同志们在啃硬骨头,急需咱们的‘铁锤’!”
车间里的气氛瞬间变得肃杀。所有人都明白这封电报的分量。这不是演习,不是测试,是实实在在的战场需求,关系到无数战友的生命和战役的成败。
“他娘的!小鬼子就知道缩在乌龟壳里!”牛大力第一个吼了出来,拳头攥得咯咯响,“厂长,还等啥?咱们库里不是有现成的零件吗?赶紧组装起来,给前线的兄弟们送过去啊!”
王老铁却皱起了眉头:“大力,你急个啥?咱们现在总装能力有限,库里零件是多,但一门炮从组装、校准到测试,最快也得七八天。而且,这刚下线的炮,还没经过充分检验,直接送上战场,万一……”
“没有万一!”林烽斩钉截铁地打断了王老铁的话,他的眼神锐利如刀,“前线战友的血不能白流!鬼子的碉堡必须敲掉!我们的炮,就是在为这一天准备的!”
他环视众人,语气果断而不容置疑:“时间不等人!我决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集中全厂最优力量,优先完成3门‘41式’榴弹炮的总装和测试! 目标,七天之内,让这三门炮,连同至少150发炮弹,具备交付前线的条件!”
“苏婉!”林烽看向苏婉,“立刻清点库存炮弹,优先挑选质量最稳定、批次最新的一百五十发,单独存放,做好标记和防护!”
“明白!”苏婉立刻转身去办。
“老张!王老铁!李师傅!”林烽点将,“你们三位,各自带领最得力的徒弟,组成三个突击组装小组,分别负责一门炮的总装!打破常规流程,允许必要的交叉作业,但质量底线绝不能突破!我亲自跟进每一个关键节点!”
“保证完成任务!”三位老师傅齐声应道,脸上满是凝重与决心。
“沈泉!”林烽最后看向沈泉,“你的武装运输队,立刻进入战备状态!规划通往晋察冀前线的秘密运输路线!这次护送的不是矿石,是我们最宝贵的‘战争之神’!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沈泉“啪”的一个立正:“厂长放心!就算豁出命去,也一定把炮安全送到!”
命令一下,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一台瞬间提升到最高功率的引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所有其他非紧急任务都为这三门炮让路。灯火彻夜通明,车间里人影幢幢,工具的碰撞声、吊装设备的运行声、老师傅们简短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交响乐。
老张小组负责第一门炮。他们采用了两班倒的方式,人歇工不歇,精准地对接着炮管与摇架。
“左边,再下来一丝!好!稳住!”
“穿轴!快!”
王老铁小组则发挥锻造车间的优势,对炮架的一些关键承力部位进行了额外的加固检查。“给前线的家伙,必须是最结实的!”他吼着,亲自拿着大锤检查每一个焊缝。
李德顺和家泉次郎则带着精密组,同时为三门炮安装和调试瞄准系统。小豆子等年轻技工们被分到各组,负责辅助工作和一些标准化部件的安装,干劲十足。
“豆子哥,这个螺栓拧紧的力度够了吗?”一个更年轻的小学徒紧张地问。
小豆子拿过扳手感受了一下,老成持重地说:“嗯,这个感觉就对了!记住这个手感,以后就按这个来!”
林烽穿梭在三个组装区域之间,时而蹲下身子查看炮架与底盘的连接,时而拿起水平仪测量炮身姿态,时而又与老师傅们低声讨论着某个技术细节。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高度集中。他知道,此刻他手下流淌的,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更是前线将士殷切的期盼。
与此同时,沈泉的武装运输队也在紧张地准备着。他们选定了最为隐秘、但也最为难行的山路。牛大力带着警卫排的骨干,加强到了运输队中。
“都听好了!”沈泉在进行战前动员,“咱们这次护送的,是咱们兵工厂的心尖尖,是能救前线无数兄弟命的宝贝!一路上,就是把咱们自己填进去,也不能让炮和炮弹有半点损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