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十月,太行山的秋意已深。瓦窑堡兵工厂的主车间里,却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焦躁气氛。
停!又停了!老周气急败坏地拍着工作台,对着刚跑进来的王老铁吼道,你们炼钢车间怎么回事?说好上午送来的炮管钢坯呢?这都下午两点了!
王老铁抹了把汗,无奈地摊手:这能怪我吗?锻造车间说他们的汽锤坏了,修了三个小时才修好。我们炼好的钢水只能等着,都快凝固在炉里了!
这时唐忠祥拿着生产记录本走过来,眉头紧锁:这个月已经第八次因为工序衔接问题导致停产了。数据显示,各车间的设备利用率还不到百分之六十。
林烽默默站在车间中央,观察着眼前这一幕:炮管加工区的工人们无所事事地坐着聊天,总装区的半成品堆积如山却无法继续组装,而锻造车间还在手忙脚乱地抢修设备。
同志们,林烽突然开口,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格外清晰,我们这是在打仗,不是在赶集!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看向林烽。只见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一条波浪线:你们看,现在的生产就像这条起伏不定的线,时快时慢,完全不可控。
老周叹了口气:厂长,各车间的情况不一样,这很难协调啊。
难协调?林烽眼中闪过一道光,那我们就创造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第二天一早,林烽召集所有车间负责人在总装车间开会。车间中央挂起了一幅巨大的生产流程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着各工序的时间。
同志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全新的概念——节拍生产林烽的教鞭在图纸上轻轻敲击。
王老铁挠着头:节拍?厂长,咱们这是造枪造炮,又不是唱歌跳舞,要什么节拍?
问得好!林烽笑道,正是因为我们造的是武器,才更需要节拍!
他走到一台正在组装的57mm反坦克炮前:我计算过了,从钢水出炉到炮管加工完成,理想状态下只需要两小时。从零部件到位到整炮组装完成,只需要三小时。
唐忠祥立即明白了:厂长的意思是,让各车间按照统一的时间节奏进行生产?
没错!林烽兴奋地说,就像交响乐团,每个乐手都要按照指挥的节拍演奏。我们设定:每两小时完成一根炮管加工,每三小时完成一门榴弹炮组装。所有车间都要围绕这个节拍来组织生产!
老周皱着眉头:理论上是好,可实际操作起来...
那就实际操作看看!林烽打断他,从今天开始,我们先在反坦克炮生产线试点!
试点工作立即展开。林烽亲自担任总指挥,在每个关键工序点都放置了一个特制的大钟表,所有钟表的时间完全同步。
老王,你们炼钢车间必须在每天早上六点、八点、十点...这些整点时间出钢水!林烽在炼钢车间指导。
王老铁看着排得满满的时间表直咂嘴:厂长,这也太死了吧?万一出点状况...
就是要这么死!林烽斩钉截铁,只有你们按时出钢,后续工序才能按时进行!
在锻造车间,新的节拍要求让老师傅们很不适应。
这不成!一位老锻工抱怨道,打铁要看火候,哪能卡着时间点来?
林烽没有强压,而是带着技术人员在现场观察了一整天,最后提出了改进方案:我们可以预先将钢坯加热到接近锻造温度,需要时快速升温,这样就能保证按时交付。
最困难的要数总装车间。老周看着节拍表直摇头:厂长,组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要是卡在某个环节...
所以要提前预防!林烽说,我要求每个工位都要配备备用零件,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写在明显位置。
试点第一天,状况百出。
早上八点,炼钢车间准时出了第一炉钢水。但锻造车间因为准备工作不足,耽误了二十分钟才开始锻造。
林烽在现场叫停,记录:锻造车间延迟二十分钟。原因:模具预热不足。
到了炮管加工车间,又出现了新问题。由于上一道工序延迟,加工车间只能干等,等零件送来时,又因为赶工导致加工精度不达标。
看看!我说什么来着!老周急得直跳脚,这么赶工,质量怎么保证?
林烽却毫不气馁:发现问题就是好事!今晚开会总结,逐个解决!
当晚的总结会开得异常热烈。各车间负责人争相发言,指出试点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需要更精确的预热时间计算!
加工车间应该准备一些缓冲库存。
各工序之间的运输时间也要计算进去!
林烽认真记录着每一个问题,最后总结道:同志们,节拍生产不是要把大家框死,而是要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随后的几天,改进措施陆续出台。王老铁在炼钢车间建立了预备炉制度,确保任何时候都有备用的钢水。老周在总装车间推行了标准化作业,把每个装配动作都精确到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