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心脏”(发动机)已然开始强劲搏动,“双腿”(底盘与悬挂)也经过了严苛测试,坚不可摧的“盔甲”(复合倾斜装甲)准备就绪,甚至连指挥用的“顺风耳”(步话机)也已研发成功。瓦窑堡的这台自主坦克,仿佛一位即将披挂上阵的勇士,只差最后,也是最为致命的武器。
关于坦克主武器的选择,研发组内部有过一番讨论。负责火炮系统的杨勇,在仔细分析了未来坦克可能的作战任务(攻坚、反工事、压制步兵,以及潜在的对抗敌方轻型装甲目标)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林厂长,各位同志,”杨勇在技术研讨会上,指着墙上并排挂着的85毫米坦克炮和新式105毫米榴弹炮的图纸,“85毫米坦克炮,穿甲能力极强,是对付敌军坦克的利器。但考虑到我们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作战样式,以及日军坦克普遍装甲薄弱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尝试为我们的坦克配备105毫米榴弹炮!”
这个提议让众人有些意外。田方首先提出疑问:“老杨,105榴弹炮威力是大,可后坐力也惊人,咱们这坦克底盘承受得住吗?而且炮弹体积大,携带量会减少,射速也慢。”
杨勇显然深思熟虑过,他沉稳地解释道:“这些问题我都考虑过。首先,后坐力问题。我们可以对现有的105毫米榴弹炮进行轻型化改造——适当缩短炮管长度,优化炮闩结构,采用更轻的材料制造部分非承力部件,可以有效减重,将后坐力控制在咱们强化后的底盘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他顿了顿,继续说:“其次,关于弹种和战术定位。装备105榴弹炮的坦克,主要任务不是与敌军坦克进行远距离对射,而是作为移动的突击炮和火力支撑点。它发射的高爆榴弹,一发就能摧毁一个坚固的火力点,或者对敌军步兵集群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是85毫米炮难以比拟的。对于可能遭遇的日军薄皮坦克,我们的105毫米榴弹即使不直接击穿,靠巨大的爆炸冲击也足以使其丧失战斗力。而且,我们还可以研发专用的破甲弹,来弥补对装甲目标的直接毁伤能力。”
这时,林烽猛地一拍桌子,眼中闪烁着果决的光芒:“杨工这个思路好!咱们造坦克,不能只想着跟鬼子的铁王八对撞!更要想着怎么用它来砸碎鬼子的乌龟壳(工事),怎么用它来横扫鬼子的步兵群!105毫米榴弹炮,攻坚拆垒,正是咱们部队最急需的火力!就这么定了!”
他环视众人,一锤定音:“主炮就定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另外,再给它配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装在炮塔顶上,由装填手或者车长操作。这玩意儿火力猛,射程远,既能打步兵,又能对空射击,防备鬼子的飞机!咱们的坦克,要的就是既能攻坚,又能防空,多面手!”
林烽这“大手笔”的决策,让在场所有工程师都感到一阵热血沸腾。这已不仅仅是仿制,而是在创造一种适应中国战场独特需求的强大武器!
任务下达,重炮车间再次进入高速运转状态。他们的目标是将一门成熟的105毫米榴弹炮,成功“塞进”坦克有限的炮塔空间内,并保证其可靠性和战斗力。
第一步:火炮轻型化改造。
· 缩短炮管: 这是减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杨勇带领技术人员经过精密计算,在保证足够初速和弹道性能的前提下,将炮管长度适度缩短。缩短后的炮管毛坯在重型车床上进行外圆精加工,确保与炮塔吊篮的配合尺寸。
· 优化炮闩: 传统的螺式炮闩结构复杂且重。杨勇借鉴了部分坦克炮的设计,将其改为结构更紧凑、开闭速度更快的半自动立楔式炮闩。这需要对炮尾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加工,考验着重炮车间的精密铸造和铣削能力。老周带着人,对着图纸反复琢磨,硬是用那几台改造后的机床,将一个个复杂的零件啃了下来。
· 制退复进机改造: 这是控制后坐力的关键。原有的制退复进机对于坦克来说过于庞大。技术人员重新计算了后坐行程和制退力,设计了更紧凑的制退器(安装在炮口,利用炮口制退器侧面的导气孔消耗部分后坐能量)和体积更小、效率更高的液压式制退复进机,安装在缩短的炮管下方。
第二步:炮塔设计与武器集成。
· 炮塔结构强化: 彭家蒙负责的装甲组,为这台“突击坦克”专门设计了一个前部投影面积较小、正面采用大倾角复合装甲的铸造炮塔(利用改造后的熔炉进行浇铸)。炮塔内部空间需要容纳105毫米火炮的后坐空间、两名乘员(车长和炮手,兼机枪手)、观瞄设备以及部分弹药。
· 火炮安装与俯仰机构: 轻型化后的105毫米榴弹炮被吊装入炮塔,通过巨大的耳轴与炮塔两侧连接。俯仰机构采用了精密的蜗轮蜗杆结构,由炮手手动操作手柄,可以实现-5度到+15度的俯仰角,足以覆盖中近距离的射击需求。工人们精心调整齿轮间隙,确保俯仰动作平滑省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