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瓦窑堡兵工厂乃至整个八路军军工史册的日子。历时数月,倾注了无数人心血、智慧与汗水的首辆自主坦克,终于完成了全部的总装、内部设备安装和初步调试。它不再是分散在各个车间的零件和图纸,而是一个完整的、散发着钢铁威严与力量感的庞然大物,静静地矗立在总装车间的中央,如同一位披挂整齐、即将踏上征途的古代猛将。
车间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工人们换上了相对干净的工作服,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自豪。林烽、荣克、田方、彭家蒙、杨勇、李均等所有核心研发人员,以及各生产环节的骨干老师傅,都齐聚在坦克周围。就连平日里难得露面的老周、王老铁、唐忠祥、何强洗等人,也都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赶了过来,要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坦克刚刚完成最后一次全面检查。那身由彭家蒙设计的、带有30度大倾角的复合装甲已经喷涂上了八路军特有的土黄色与草绿色相间的迷彩,虽然油漆工的手艺还有些粗糙,但丝毫不影响其凛然的杀气。粗长的105毫米榴弹炮炮管微微上扬,指向车间屋顶,炮口制退器显得格外狰狞。炮塔顶部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威风凛凛,可伸缩的天线(连接着“太行蜂”步话机)也已安装到位。宽大的履带牢牢地抓附在地面上,仿佛随时都能碾碎一切障碍。
整个车间鸦雀无声,只有人们略显粗重的呼吸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台钢铁巨兽身上,眼神中有欣慰,有骄傲,更有一种如同看待自己孩子般的深情。
林烽环视众人,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同志们!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智慧和汗水创造出的奇迹面前!它,不再只是图纸上的线条,不再只是车间里的零件!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是我们瓦窑堡兵工厂,是我们八路军,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坦克!”
他顿了顿,让激动的情绪稍微平复:“这台坦克,凝聚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血。有荣工他们带来的先进技术,有老王老周他们一锤一锤敲打出的筋骨,有何厂长他们炼出的优质钢材,有老唐他们保障的澎湃电力,有苏婉他们提供的稳定电源,有小豆子他们装上的灵敏耳朵……它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老工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林烽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道:“现在,这台属于我们自己的铁甲战车,需要一个名字!一个能代表它出身、象征它精神、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字!大家都说说,叫什么好?”
众人立刻议论开来,气氛活跃起来。
有的工人喊道:“叫‘猛虎’!咱们太行山的猛虎,下山吃鬼子!”
有的说:“叫‘先锋’!咱们八路军的第一辆坦克,就是要当先锋!”
还有的说:“叫‘劈山’!寓意能劈开一切艰难险阻!”
这时,一向沉稳的杨勇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林厂长,各位同志。我有个提议。”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他。
“这台坦克,诞生于我们太行山根据地,是在瓦窑堡这片热土上,由我们这些人亲手打造出来的。它的身上,流淌着太行山的血脉,承载着太行军民的希望。”杨勇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提议,就叫它——‘太行-1型’!这个名字,既纪念了我们在这里奋斗的历程,也寓意着这只是开始,将来还会有‘太行-2型’、‘太行-3型’!让我们的铁甲洪流,就从这太行山深处,奔涌向前!”
“‘太行-1型’……好!这个名字好!”田方第一个表示赞同,“朴实,有力,有根!”
彭家蒙也大声道:“我看行!咱们就是太行山的兵工厂,造的就是太行山的坦克!就叫‘太行-1型’!”
荣克、李均等人也纷纷点头,认为这个名字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充满了传承和发展的意味。
工人们也觉得这个名字亲切、提气,纷纷叫好。
“同意!就叫‘太行-1型’!”
“太行猛虎,名副其实!”
林烽看着大家一致赞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用力一挥手,大声宣布:“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从今天起,咱们这第一台自主坦克,就正式命名为——‘太行-1型’坦克!”
“噢——!”车间里再次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命名仪式后,林烽示意技术员将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用木板雕刻然后刷了白漆红字的牌子,挂在了坦克车体前部侧面的挂钩上。牌子上,正是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太行-1型”!
接着,林烽拿出了一份文件,这是汇总了所有测试数据的最终性能参数表。他朗声向所有人宣读:
“同志们!现在,我正式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太行-1型’坦克!”
“全重:12吨!”
“车体长5.5米,宽2.3米,高2.1米!”(尺寸适中,便于隐蔽和运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