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光年的意识投射,是一种超越所有物理感官的奇异体验。没有声音,没有光影,没有上下左右,只有纯粹的存在与流动。苏北感觉“自我”如同融化了一般,融入了一道由无数地球意识汇聚而成的光之河流,这河流被“启”精确引导,被太阳的力量助推,以超越光速的某种维度跳跃方式,向着那片被称为“静默区”的宇宙上疤疾驰。
时间的感知变得模糊。仿佛只是一瞬,又仿佛是永恒。当那种极致的流动感渐渐缓和下来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无”感包裹了他们。
他们抵达了“静默区”的边缘。
这里并非绝对的黑暗。远处的星辰依旧可见,但它们的光芒传递到此地,仿佛被抽离了所有“意义”,变得冰冷而呆板,如同印在黑色幕布上的虚假光点。物理定律似乎依旧生效,但意识层面的所有波动,一旦触及这片区域,就如同水滴落入沙漠,瞬间被吸收、湮灭,不留丝毫痕迹。一种深入骨髓的、针对“存在意义”本身的寒意,渗透进每一个意识体。
“维持频率稳定,”“启”的意念如同在暴风雪中点燃的火把,虽然摇曳,却坚定地指引着方向。“这里是意识荒漠,任何情绪的波动、思绪的逸散,都会加速我们的消耗。”
地球文明的“先锋共鸣小组”,此刻以一个复合意识体的形态存在着。苏北作为核心锚点,感受着其他成员的状况。张翼的叙事本能试图解读这片空无,却只感受到一片虚无的喧嚣;小芳的生命共鸣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可以呼应的对象,如同在真空中呼喊;逻辑家的精密结构在对抗着无处不在的、瓦解逻辑的熵增力量;渊流则感觉自己如同即将干涸的溪流。
他们按照预定计划,开始向“静默区”深处缓缓推进。他们的复合意识体散发出柔和而坚定的光芒,这是地球生命与智慧的集合,是“织星计划”凝聚的成果。这光芒在触及“静默区”时,并未像其他意识波动那样瞬间消失,而是如同投入粘稠沥青中的光珠,缓慢而艰难地向前渗透,照亮前方一片有限的范围。
然而,抵抗比预想的更为强大。那并非有形的攻击,而是一种持续的、全方位的“存在消解力”。每前进一分,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来维持自身意识的凝聚。他们携带的、由整个地球网络汇聚的能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
“检测到结构性‘意识空洞’,”“启”冷静地分析着,“并非自然形成,其边缘呈现规则几何切割。推测为人工造物残留。”
这个发现让他们精神一振。这意味着,“静默区”很可能确实是某个远古实验或事件的产物,而非天生绝地。这同时带来了希望与更深的忧虑——能制造出如此规模意识荒漠的文明,其力量与意图究竟为何?
随着深入,他们开始遭遇更诡异的现象。有时,会突然“听”到一阵来自远古的、充满绝望的集体哀嚎的“回声”,那并非真实的声音,而是某种强烈情感在绝对静默中留下的“化石印记”,足以撼动心智不坚者的灵魂。有时,则会“看”到一些无法理解的、扭曲的几何幻影,那是逻辑被彻底粉碎后残留的残渣。
张翼的星纹在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的文明叙事能力,让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读”这些残响与幻影,将其分类、隔离,避免它们污染团队的集体意识。她将这些信息碎片小心地收藏起来,如同考古学家收集陶片,期望未来能拼凑出真相的图景。
小芳则尝试着,将她那蕴含生命复苏频率的星纹力量,如同最细微的根须,探入周围的“虚无”。起初毫无反应,但在一次长时间的、近乎枯竭的尝试后,她忽然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无法辨识的“悸动”。那感觉,就像是在冻土万丈之下,感知到一粒沉睡种子的微弱心跳。
“这里有东西……不是死寂,”她的意念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有什么东西……在最深处,还‘活’着!”
这个发现带来了转机,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如果他们能找到这“静默区”的核心,无论是其“伤疤”的源头,还是那微弱的“生命”迹象,都可能找到修复或转化的关键。但他们的能量储备,已经不足最初的一半。
“调整航向,追踪生命信号来源,”“启”果断下令,“逻辑家,重新计算最优路径,最大限度节约能量。渊流,准备进行意识能量循环,减少逸散。”
团队如同一艘在粘稠黑暗中艰难航行的光舟,调整方向,朝着那微弱得几乎随时会熄灭的“心跳”信号,继续深入。周围的压力越来越大,虚无仿佛有了重量,挤压着他们的光,吞噬着他们的存在感。
苏北紧紧守护着意识核心,感受着密钥传来的、与遥远地球之间那根纤细却未曾断绝的连接线。那是他们的根,是他们不至于在这片意识的绝对零度中彻底迷失的灯塔。
他们不知道前方等待的是什么,是毁灭的真相,还是一线生机?但此刻,他们这簇来自蓝色星球的星火,依旧在死寂的虚无中,执着地燃烧着,向着那未知的微光,艰难前行。
喜欢北翼之盟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北翼之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