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展会的余温尚未褪去,苏晚星的办公室里就堆起了厚厚的海外市场分析报告。顾砚深正对着电脑屏幕核对欧洲首批订单的物流方案,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表格,时不时用笔在纸上标注着关键信息。苏晚星则捧着一杯刚泡好的绿茶,翻看着联盟最新提交的行业数据,眉头微蹙。
“欧洲那边的售后团队组建得怎么样了?”苏晚星放下报告,看向对面的顾砚深。她记得之前两人约定,海外市场不仅要卖产品,更要把服务做到位,这是品牌扎根国际的关键。
顾砚深揉了揉眉心,关掉物流表格:“已经和当地两家知名家居服务公司签了合作协议,他们的技师都接受了我们的专项培训,下周就能正式上岗。不过有个问题,”他顿了顿,调出一份人才招聘报表,“欧洲消费者对家居个性化定制需求很高,咱们现有团队里,既懂环保技术又精通跨文化设计的人才严重短缺。刚才人力资源部报上来的招聘结果,符合要求的候选人不足五个。”
苏晚星接过报表,上面的数据确实不容乐观。高端设计人才本就稀缺,再叠加环保技术和多语言能力的要求,招聘难度陡然增加。她指尖在报表上轻轻划过,忽然想起德国展会上莉娜曾抱怨过,欧洲本土青少年家居设计师大多缺乏环保材质的运用经验,很多设计方案虽美观却不符合绿色标准。
“不只是我们缺这样的人才。”苏晚星若有所思地说,“联盟里好几家中小品牌也跟我提过,想升级青少年系列,但找不到懂环保技术的设计师。之前技术授权解决了生产端的问题,现在人才缺口成了行业新的瓶颈。”
顾砚深放下手中的笔,认同地点点头:“上个月我们联合高校做过一次行业调研,结果显示,国内开设家居设计专业的院校里,专门研究成长型家居的不足三成,涉及环保材质应用的课程更是寥寥无几。人才断层,迟早会拖慢整个行业的发展。”
两人正讨论着,林晓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国内某知名设计学院的合作意向函。“苏总,顾总,这是江南设计学院发来的,他们想邀请咱们参与制定家居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还希望能共建一个实训基地。”
苏晚星眼睛一亮,连忙接过意向函。函件里提到,随着绿色家居理念普及,市场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激增,校方希望借助企业的实战经验,让学生的培养更贴合行业需求。这恰好与她刚才的想法不谋而合。
“这或许不是单纯的校企合作。”苏晚星把意向函推到顾砚深面前,语气里难掩兴奋,“我们能不能借此机会,涉足时尚教育领域?不只是培养设计师,还能搭建一个覆盖设计、技术、营销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顾砚深拿起意向函仔细阅读,越看越觉得这个方向可行。“这个想法太大胆,但也太有价值了。”他语气笃定,“如果能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解决咱们自己的人才缺口,还能给联盟输送专业人才,甚至能制定成长型家居行业的人才标准。到时候,品牌的影响力就不只是局限在产品层面了。”
两人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去江南设计学院实地考察。当晚,苏晚星熬夜做了一份初步方案,不仅包含共建实训基地的细节,还提出了开设“成长型家居设计与环保应用”专项课程的构想,甚至规划了从高校选拔、企业实训到联盟输送的完整人才通道。
第二天一早,苏晚星和顾砚深驱车前往江南设计学院。车子驶入校区,道路两旁的香樟树郁郁葱葱,教学楼的外墙上挂着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设计学院的院长陈教授早已在办公楼门口等候,他穿着一件简约的灰色西装,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
“苏总,顾总,久仰大名。”陈教授热情地走上前握手,“你们的碳足迹溯源系统和环保技术,在业内可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学生们经常在课堂上讨论。”
苏晚星笑着回应:“陈教授过奖了,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进。这次来,就是想和学院深入合作,把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培养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一行人走进会议室,桌上早已摆放好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报告和课程设置清单。陈教授率先开口:“现在的学生设计功底不错,但缺乏市场思维。去年毕业展上,有个学生设计的青少年书桌很有创意,却忽略了环保材质的承重问题,根本无法量产。这就是校企脱节的弊端。”
顾砚深拿出提前准备的方案,推到陈教授面前:“我们的想法是,共建专项实验班。课程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前两年侧重基础理论,后两年加入环保技术、市场调研、跨境营销等实战课程。我们会开放工厂和展厅作为实训基地,还会安排技术骨干和资深设计师担任企业导师。”
苏晚星补充道:“而且我们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那些在环保设计领域有创新的学生。学生毕业后,优先输送到我们品牌和联盟企业,这样既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能填补行业的人才缺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