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姜羡在课堂、图书馆、刷短视频APP中度过,生活充实得几乎没有缝隙。
她一边跟进几门基础课程的进度,一边持续扫描着各个平台,又发现了几个粉丝量在几千到一两万之间、内容质量不错但明显受限于资源和曝光的小博主,涵盖国风穿搭、静物美食摄影、小众城市探索等方向。她默默记下,作为备选。
然而,发给“拂晓手作”的邮件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姜羡按捺住性子,没有再次发送邮件催促。她理解这种陌生来信大概率会被忽略或被视为骚扰。她需要更多的接触渠道,或者,换个思路。
周五下午,只有她和林菱在宿舍。林菱正对着字帖安静地练毛笔字,姜羡则对着电脑屏幕,眉头微蹙,反复看着“拂晓手作”那几个不多的视频,试图从中找到更多线索。
“菱菱,”姜羡忽然开口,打破了宿舍的宁静,“你来看看这个视频。”
林菱放下毛笔,好奇地凑过来。屏幕上正在播放“拂晓手作”最新的一条视频,是制作一个复杂的绒花发钗。
“你看她背景里的那个木料架子,还有窗棂的样式...”姜羡指着视频里偶尔扫过的角落,“像不像...苏工?还有她用的那块垫布,上面的纹样很特别。”
林菱仔细看了看,她来自苏省,对传统工艺和纹样比姜羡更敏感些:“嗯...木料像是榉木,做工是有点苏作的感觉。这个纹样...好像是水乡那边以前常用的‘冰梅纹’变体?我不太确定,但我奶奶以前有块类似纹样的枕巾。”
“苏省...”姜羡若有所思。这算是一个小小的地域线索。“拂晓手作”的简介里没有任何地理位置信息。
“你很喜欢她的手艺吗?”林菱轻声问,“做得是真好,就是看的人好像不多。”
“嗯,觉得做得很有味道,不该被埋没。”姜羡点头,心里有了个新想法。
直接邮件联系不上,或许可以从她的观众入手?如果能有更直接的互动,引起博主本人的注意呢?
她立刻重新登录那个APP,找到“拂晓手作”的主页,这次不再只是观看,而是开始认真地在她的每一条视频下方留言。她的评论绝非简单的“好看”、“赞”,而是切中要害:
「这个缠丝的技法是不是用了‘套针’?光泽度处理得真好。」
「背景虚化稍微加重一点,会不会更能突出发钗主体的质感?个人浅见。」
「下次试试用深色绒布做底衬?可能更能反衬出金银线的华贵。」
她的评论专业、诚恳,显示出真正的欣赏和懂行,迅速在一众“好漂亮”“求链接”的评论中脱颖而出。
果然,在她连续几条高质量评论发出后,“拂晓手作”账号本人在一条视频下回复了她:「谢谢建议!深色底衬我试过,但打光总是容易过曝,我再琢磨琢磨。」
有门!
姜羡心中一喜,立刻趁热打铁,在那条回复下继续交流:「试试侧逆光加柔光布?或许能减少反光,又能打出轮廓感。」她结合了之前系统仪态课和摄影构图的一点知识。
这次,“拂晓手作”没有公开回复。
但几分钟后,姜羡那个新注册的微信小号,突然收到了一条好友申请。
验证消息只有简短的三个字:「拂晓手作」。
姜羡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加快的声音。她深吸一口气,点击了通过。
对方的朋友圈一片空白,头像就是那个视频里常见的、正在制作的手部特写。
「您好。」对方先发来了消息,语气带着试探和谨慎,「是您在我的视频下面留言吗?」
「是的,你好。」姜羡回复,尽量让语气显得平和可靠,「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每一个视频都反复看了很多遍。忍不住提了些业余的建议,希望没有冒犯。」
「完全没有!您的建议很专业!比我懂多了...」对方似乎松了口气,语气也活跃了一些,「您也是做手工的吗?还是做摄影的?」
「算是个爱好者吧,对传统文化和美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姜羡没有暴露太多,「看你视频里用的木料和纹样,猜你可能是苏省一带的人?」
「哇!您这都看得出来?我是苏市人。」对方的戒心似乎又降低了一些。
「猜的,苏作工艺很有特点。你一个人做这些,拍摄剪辑,很不容易吧?」姜羡顺势将话题引向深处。
「是啊...」这句话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基本都是自己弄。设备就一个手机,一个小三脚架。打光就是台灯加A4纸...好多想法都因为设备不行实现不了。好的材料也贵,每次买都肉疼...」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独自用爱发电的创作者的艰辛和热爱。
姜羡感觉时机差不多了。
她斟酌着语句,缓缓打字:「其实...我给您发过一封邮件,可能被归到垃圾邮件了。我除了是爱好者,也在做一些很小的个人投资,特别看好有潜力的文化内容创作者。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接受一些外部的资金支持?不需要很多,或许能帮你升级一下最基本的设备,买些更好的材料,让你能把作品拍得更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