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怡诊所”的木牌挂上去那天,赵佳贝怡特意洗了件干净的蓝布衫。浆洗得发白的布料上,还留着几处洗不掉的药渍——那是上次给拉黄包车的师傅处理伤口时蹭上的,她没舍得扔,反倒觉得这痕迹比新衣服更实在。
木牌是街口木匠麻明福做的,字是段安瑞写的。段安瑞的胳膊还没好利索,写“贝”字时,手腕拐了下,最后一笔拖得老长,像条小尾巴。他放下笔时,耳根有点红:“要是不满意,我再写一遍。”
赵佳贝怡赶紧摆手:“挺好的,有劲儿!”其实她没说,这歪歪扭扭的字,倒比那些规规矩矩的牌匾多了点人气。
诊所开在法租界边缘的僻静街道,左边是修鞋铺,王师傅总爱叼着旱烟袋蹲在门口,见人就念叨“贝怡这姑娘,心善”;右边是卖烟卷的小摊,李婶的儿子去年在战场上没了,看谁都带着点怜恤,总塞给她几块糖:“姑娘家,别总苦着脸。”
可“心善”换不来病人。
开业头三天,门可罗雀。
第一天,有个穿西装的先生路过,掀了掀眼皮:“女医生?会看西医?”赵佳贝怡刚说“学过几年”,人就摇摇头走了,皮鞋底碾过门槛的声音,比王师傅的旱烟袋敲石头还响。
第二天,来了个拎菜篮子的大妈,隔着门槛喊:“有金疮药不?我家老头子昨天被门板砸了下,流脓了。”赵佳贝怡赶紧应:“有碘酒和纱布,比金疮药管用!”大妈撇撇嘴:“那洋玩意儿烧得慌,还是中药堂的膏药实在。”扭头就进了街尾的“同德堂”,蓝布褂子的下摆扫过墙角的野草,带起一阵尘土。
第三天傍晚,总算有个穿短打的小伙子探头:“能看咳嗽不?”赵佳贝怡刚要起身,小伙子瞥见她桌上的玻璃注射器,脸一白:“我、我还是去看中医吧。”跑得比兔子还快,差点撞翻李婶的烟卷摊。
赵佳贝怡坐在吱呀作响的木桌前,看着桌上摆的那点家当——半瓶碘酒、三卷纱布、一个掉了漆的听诊器,还有从实验室带出来的最后两支青霉素,像宝贝似的锁在铁盒子里。
窗外的天暗下来,王师傅的旱烟袋不敲了,李婶的烟卷摊也收了,只有远处的霓虹灯还在闪,红的绿的,把影子投在墙上,晃晃悠悠的,像水里的鱼。
她趴在桌上,脸埋在臂弯里,鼻尖一酸,差点掉眼泪。穿越过来这么久,还是头一次觉得这么无助——不是因为炮火,不是因为陌生,是因为明明知道怎么救人,却眼睁睁看着手里的“武器”一点点耗尽。
白天那个拉黄包车的师傅说得对,她这诊所,看着就不像能治病的地方。没有白大褂,没有亮闪闪的器械,连药都快空了,谁信她啊?
手指无意识地摸向口袋,触到那几颗硬邦邦的小东西——是从实验室带来的种子,当时觉得扔了可惜,就一直揣着。黑色的,芝麻大小,硬得像小石子,她到现在都不知道是啥品种。
“若是能有种不完的药材就好了……”她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叹息,带着点自暴自弃的绝望,“不用青霉素,有磺胺也行啊,哪怕多点消炎的草药……”
话音刚落,指尖突然一烫!
像被火星子燎了下,她“嘶”地吸了口凉气,手猛地一哆嗦。再看掌心时,那几颗种子凭空消失了!
啥玩意儿?
赵佳贝怡懵了,翻来覆去地看手心,连指缝都扒拉了一遍,啥都没有。难道是掉地上了?她蹲下去,借着煤油灯的光在桌子底下摸索,膝盖磕到了板凳腿,疼得她龇牙咧嘴。
就在这时,一股奇异的吸力突然从丹田涌出来,像有只无形的手,猛地攥住了她的意识。天旋地转间,她感觉自己被扯进了一个混沌的地方——周围全是白茫茫的雾气,闻不到味道,听不到声音,连脚下都空荡荡的,像踩在棉花上。
“有人吗?”她试探着喊了声,声音像被雾气吞了,没半点回音。
这是哪儿?做梦?还是……穿越的后遗症?
正发慌呢,雾气突然往两边退,露出个东西来——是个古朴的檀木匣子,悬浮在半空中,表面刻着繁复的花纹,看着有些年头了,边角都磨得发亮。
赵佳贝怡迟疑着伸出手,指尖刚碰到匣子,它“咔哒”一声自己开了。里面没装金银珠宝,也没藏什么秘籍,就一叠泛黄的纸张,用细麻绳捆着,看着像本旧书。
她抽出最上面一张,借着不知从哪儿来的光一看,呼吸猛地顿住了。
纸上用一种奇怪的墨汁画着植物,叶片呈锯齿状,根茎是淡红色的,看着从没见过。旁边用蝇头小楷写着注释:【磺胺草:取晨露培育,三日一熟,叶可提纯磺胺,抗菌消炎。】
磺胺草?能提纯磺胺?
赵佳贝怡的心脏“咚咚”狂跳起来,指尖都在抖。她赶紧翻看下一张——【盘尼西林花:喜阴湿,七日一收,花瓣研磨可代青霉素,效力略逊,胜在易培育。】
盘尼西林花?代青霉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