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直播录像,尤其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却屡屡“意外”产出惊人结果的片段,以及背景板、乐谱、笔记本上惊鸿一瞥的“天书”,终于不再被海外某些机构仅仅视为互联网奇闻或东方世界的迷惑行为大赏。
最初,他们和大多数普通观众一样,觉得这主播就是个运气好到爆棚的沙雕,或者是个深谙流量密码的骗子。但一次是巧合,两次是运气,三次四次……尤其是当华夏国内几个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方向几乎同步发生微妙而一致的偏移后,再迟钝的情报分析员也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
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的某栋不起眼建筑内,CIA科技情报处(STB)下属的一个分析小组正在召开一场紧急会议。投影屏上并排显示着林墨直播的截图:脸盆接卫星后嵌着的奇异金属、唢呐模型核心的微光、土豆发电亮起的灯泡、积木量子计算机的幽蓝光芒、微波炉炼出的完美金属块,以及最近两次,写满公式的白板和那个丑得别致的杯套。
小组负责人,一位名叫马克·詹森的中年男人,面色凝重地用手指敲击着桌面。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把过去几周关于这个名叫‘Lin Mo’(林墨)的华夏主播的所有碎片化情报进行了整合分析。结论……令人不安。”他切换幻灯片,上面是林墨那张看起来人畜无害、甚至有点懒散的脸。
“最初,我们认为这只是低劣的炒作或巧合。但请注意这些时间节点和他‘整活’的内容。”马克指向时间轴,“卫星坠毁,他‘恰好’直播用脸盆去接,并获得了一块成分特殊、疑似经过极端环境考验的合金残骸。几乎同时,我们的信号监测显示,华夏境内某科研机构异常活跃,随后,我们通过特殊渠道获悉,他们在低成本超导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理论模型与我们后期分析他背景板公式推导出的方向高度吻合。”
“紧接着,可控核聚变点火、生物能高效转化、量子计算架构、高空伪卫星组网、非晶态金属成型……直到最近的相变储能材料。”马克每说一项,会议室里的气氛就凝重一分,“每一次,这个主播都以一种极其戏剧化、看似完全不可能的方式‘意外’成功,并总是伴随着或多或少的‘信息泄露’。而每一次之后,华夏相关领域,无论是军方背景的研究所还是民用企业,都会在极短时间内调整研发方向,并且,根据我们有限的情报反馈,他们的进展速度快得异常。”
一个年轻的分析员举手发言:“长官,您的意思是,这个主播并非偶然?而是华夏精心设计的一个……前沿技术展示和传递的窗口?但这方式也太……”
“太匪夷所思?太不符合常理?”马克接话道,“是的,这正是他们高明的地方。用一个看似荒谬、娱乐化的外壳,包裹最核心的技术种子,通过公开的网络直播进行投放。这完美规避了传统的技术封锁和情报监控体系。谁会去认真审查一个整活主播的胡言乱语和鬼画符呢?直到技术已经开始扩散,我们才后知后觉。”
另一位资深分析师,一位亚裔面孔的女性,补充道:“我们回溯了所有录像。发现这个林墨的行为模式存在高度一致性:他总是表现出一种浮夸的、急于证明自己的沙雕状态,但每一次‘失误’——无论是掉落笔记本、特写乐谱还是写满白板——其展示的内容都恰好是关键信息。这种巧合的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更可能的是,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选择性泄露’。”
“目的是什么?”有人提问。
“多种可能。”马克回答,“一,压力测试。将这些超前的、甚至不成熟的技术思路抛出来,利用公开环境的反馈和华夏国内庞大的科研体系进行快速验证和迭代。二,战略欺诈。故意展示某些方向,误导我们的研发精力。三,也是最让我们担忧的……”他顿了顿,“他们可能已经自信到了一种程度,认为即使公开部分核心原理,我们也无法快速理解或追赶,同时他们又能借此高效地激活本国产业潜能。这是一种……技术上的‘阳谋’。”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意味着华夏在部分科技领域可能已经悄然领先到了他们难以想象的地步,并且找到了一种极其高效且隐蔽的技术转化和扩散模式。
“那么这个林墨,”有人迟疑地问,“他是什么人?绝顶天才?还是一个被推出来的演员?”
“关于他的背景,我们调查到的信息很少,非常干净。表面上看,就是一个普通的、甚至有些失败的年轻人。但这本身就不正常。”亚裔女分析师调出林墨的简单档案,“他的演技浮夸,但每次涉及到技术细节时,那种‘随口一提’的感觉,反而更像是一种极度自信的体现。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他本人就是核心之一,很可能是某个或多个秘密项目的关键研发人员,扮演成主播进行这种‘技术撒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