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项目组的实验室里,灯火彻夜未明。
空气中弥漫着塑料受热后特有的微甜焦糊味,混合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刺鼻气息。实验台上,烧杯、锥形瓶、电热套、机械拉伸仪杂乱却有序地排列着,屏幕上跳跃着复杂的温度曲线和应力应变数据。研究员们眼窝深陷,却目光炯炯,死死盯着每一次实验的细微变化。
“第127次重复实验,预处理溶液采用0.5mol/L氢氧化钠与0.1%特定表面活性剂复配,热降解温度设定在235摄氏度,牵伸比控制为5:1……” 一名年轻研究员嘶哑地汇报着参数,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疲惫和兴奋。
实验台上,一小团经过处理的PET塑料碎片正在精密的温控炉中缓缓软化。旁边的机械拉伸臂蓄势待发,准备在最佳时刻进行牵伸。
“温度稳定!开始牵伸!”
拉伸臂缓缓动作,软化塑料被均匀拉长。屏幕上,纤维的直径变化被实时监控。起初一切顺利,细丝逐渐成型,但就在达到预定长度的一半时,“啪”的一声轻响,纤维断裂,实验再次失败。
实验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叹息。
“还是不行……”年轻研究员沮丧地抓了抓头发,“牵伸过程中的分子链取向不稳定,微观缺陷导致应力集中。我们模拟了他的流程,但成功率甚至比直播里那个乱来的家伙还低!”
项目组长,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材料学院士,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张,别灰心。林墨的直播,看似儿戏,实则暗藏玄机。我们如果那么容易就能完全复现,那反而奇怪了。重点不是完全照搬他的‘土法’,而是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他走到白板前,上面画满了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材料结构图。
“关键点有几个:第一,他提到的‘秘制活化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碱液和表面活性剂,或许含有某种能特异性攻击PET酯键,同时促进支化或交联的催化剂?第二,那个被他‘不小心’展示的特殊火焰。光谱分析显示,其燃烧环境产生了异常活跃的羟基自由基,这可能是一种我们未曾留意的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处理方式!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他所说的‘分子链取向形成纳米间隙’。这指向的是通过物理场(热、力)引导下的材料自组装行为!”
院士的眼神锐利起来:“我们可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总想用现有精密设备去模拟他那个‘简陋’过程。但也许,他展示的恰恰是一种‘扰动诱导下的非线性自组织过程’!需要的不是精确控制,而是某个关键的‘扰动阈值’!”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李教授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
“王院士,快看这个!”他将一份刚刚解密的情报放在桌上,“安全部门的网络追踪小组有重大发现!就在林墨直播结束后48小时内,国内排名前二十的工业水处理、膜分离材料公司的核心研发部门,都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王院士拿起情报,迅速浏览。情报显示,这些邮件发送路径经过多层加密和跳转,最终IP地址指向海外某个无法追踪的肉鸡,但技术分析指出,其加密手法和反追踪策略带有明显的“非主流”特征,更像是某种……恶作剧式的炫耀。
邮件内容更是令人震惊:
标题:【来自热心市民L.M.的环保小贴士:关于PET废料高值化利用的一点不成熟想法】
正文:
“尊敬的行业精英们,见信好。
偶然看到贵司在高效水处理材料领域的努力,深感敬佩。恰巧本人对塑料瓶回收有点业余爱好,近日无意中发现一种可能提升PET废料过滤性能的‘土法子’,虽粗糙不堪,但或许能提供些许灵感,助力环保大业。
核心思路: 利用可控降解与定向拉伸,在PET基质中构筑亚微米/纳米级通道。
简要步骤(仅供参考,风险自负):
1. 预处理: 建议尝试弱碱性环境(pH~9-10)复合【数据删除】型表面活性剂(提示:考虑含磺酸基团的双亲分子),于80-85℃下温和搅拌30分钟。目的:表面刻蚀与引入极性基团。
2. 热历史: 关键!需在【数据删除】温度区间(提示:略高于PET玻璃化转变温度,但远低于熔点)进行短暂(秒级)的快速升温-保温-淬火循环。热源?或许非平衡态热场(如特定频率的微波或【数据删除】火焰)有奇效。
3. 机械拉伸: 在特定粘度状态下(熔体强度最佳窗口),施加高倍率(>10:1)的单轴或双轴拉伸。注意应变速率,过快易断,过慢无效果。
4. 后处理(可选): 轻微的热定型可稳定结构。
潜在效果(理论推测): 若工艺控制得当,所得纤维膜对粒径>100纳米的颗粒物截留率或可达99.9%以上,且通量可观。对付一般工业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或许绰绰有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