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场“三维烟花绘星图”的表演,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并开始向着意想不到的领域扩散。夜空中的立方体、莫比乌斯环、DNA双螺旋以及最后那震撼人心的“强华夏”三维光字,不仅在国内社交媒体上被反复播放、解析,更是在国际视频平台上引发了现象级的传播和讨论。“Chinese Magic Fireworks”(中国魔法烟花)、“3D Sky Drawing”(3D空中绘图)等词条一度冲上多国热搜榜前列。
绝大多数观众将其视为一场叹为观止的艺术与科技奇观,惊叹于其想象力和实现能力。但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内,有心人却从中看到了超越艺术欣赏价值的、实实在在的商业乃至科学应用潜力。
首先嗅到商机的,是顶尖的广告营销界和大型活动策划公司。
表演结束后的第四天,林墨的直播合作邮箱(由“办公室”专门设立并管理筛选)里,就塞满了雪花般的商业咨询邮件。
“尊敬的林墨先生/团队:我们是‘天际线全球广告传媒’,对您创造的立体烟花表演深感震撼。我们诚挚希望能与您合作,探讨将此项技术应用于高端品牌产品发布会、城市地标夜景营销以及大型国际赛事开闭幕式的可能性。我们相信,这种全新的视觉形式将重新定义户外广告的维度……”
“……‘创世纪活动策划’期待您的回复,我们代表多个国际奢侈品牌,对定制专属三维空中标识抱有极大兴趣……”
“……‘星河影业’有意在下一部科幻巨制中,采用您的技术进行实景宣传造势……”
邮件内容五花八门,但核心诉求高度一致:获取这项“三维空中绘图”技术,或者至少是获得林墨的授权或技术支持,用于商业活动。
“办公室”内,负责处理这些信函的工作人员将这些信息汇总后,提交给了陈老和专项组。
“陈老,国内外顶尖的广告商和活动公司都快把我们的门槛踏破了。开价一个比一个高,条件也很优厚。”工作人员汇报着,“看来,林墨同志这次‘整活’,是戳到商业应用的痒处了。”
陈老翻阅着报告,脸上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这不意外。能够稳定在夜空中构建三维图形,这本身就是一种革命性的视觉传媒载体。它的稀缺性、震撼性和话题性,对于追求极致效果的品牌方来说,是无法抗拒的。”
一位负责经济分析的专家补充道:“这不仅仅是广告。如果我们能以此为契机,推动形成一套基于我们自主技术的‘空中立体显示’标准和应用生态,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业拉动效应,将是巨大的。可以从高端商业展示逐步下沉到文旅演艺、城市夜景提升等多个领域。”
“通知林墨,”陈老指示,“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商业化’的接触,但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合作模式可以探讨,比如由国家控股的技术实体提供‘空中显示服务’,而非转让技术本身。这也是一种技术验证和市场化探索的途径。”
很快,在林墨下一次的日常直播(内容是用电饭煲尝试“炼钢”,自然又以各种滑稽的失败告终)中,他“无意间”提到了收到很多商业合作邀请的事情。
“哎呀,真是烦恼啊!”他对着镜头唉声叹气,嘴角却忍不住上扬,“自从上次放了个烟花,好多大公司来找我,说什么要合作打广告。我就一个整活主播,哪懂什么商业合作啊!”
弹幕立刻活跃起来:
“接!必须接!让外国人也看看咱的牛逼技术!”
“墨哥,给某个手机品牌画个立体logo,报价一个亿!”
“这技术商用价值无敌了!”
“主播要变成商业巨子了?”
林墨看着弹幕,摆了摆手,一副“视金钱如粪土”的表情:“钱不钱的无所谓,主要是我这技术吧……它不太稳定,上次纯属运气。而且,哪能随便给商业公司用呢?万一他们让我在天上画个汉堡包或者卡通人物,那多掉价!要画,也得画点有格调的,对吧?”
他这番话,既抬高了技术的门槛和格调,又隐晦地表达了技术使用的“选择性”,为后续由国家主导的合规商业应用埋下了伏笔。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个更为专业的领域——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一位青年工程师,在反复观看林墨的烟花表演录像后,激动地冲进了他导师的办公室。
“王工!您看这个!”他将平板电脑放在桌上,屏幕上正是那由光点构成的、缓缓旋转的立方体,“这些光点,位置极其稳定!持续时间也远超常规的航标或信号弹!如果我们能利用这种技术,在特定高空位置制造出大量已知精确坐标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基准光点……”
被称为王工的中年专家扶了扶眼镜,初时有些疑惑,但随着学生的讲解,眼神越来越亮:“你是说……将其作为高空测绘的辅助基准?甚至是……构建一个临时的高空控制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