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场颠覆认知的三维烟花表演,如同在全球科技界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余波不仅未曾平息,反而随着“配方”的公开,激起了更为复杂的涟漪。然而,这涟漪的中心,却并非林墨所期望的技术共享与进步,而是一场场啼笑皆非的模仿秀与方向彻底错误的探索。
境外,尤其是那些自诩掌握着尖端科技的几个西方大国和巨头公司,在最初的震撼与怀疑过后,一种混合着不服、焦虑与贪婪的情绪开始蔓延。他们无法接受一个来自东方的、看似不务正业的“整活主播”,能在他们深耕多年的领域实现如此颠覆性的突破。更无法忍受的是,这项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在广告传媒、测绘乃至潜在军事应用上的巨大价值。
于是,在林墨“慷慨”分享了他的“基础配方”和“设计思路”后,一场轰轰烈烈的“逆向工程”与“模仿超越”竞赛,在暗地里拉开了帷幕。
“奥米伽科技”总部,灯火通明。巨大的投影屏上,分屏显示着林墨直播中烟花爆炸的慢动作回放、他们根据“配方”自行合成的“缓燃剂”化学式、以及无数次失败实验的惨淡数据。
“先生们,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低估了这项技术的复杂性。”技术副总裁面色凝重,眼底带着血丝,“但是,林墨公开的配方,一定隐藏了最关键的核心!那个‘特制缓燃剂’,绝不仅仅是淀粉和糖类那么简单!还有那百分之五的硝酸钾增量,一定有我们尚未理解的协同效应!”
他们固执地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对“配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林墨在直播中隐瞒了某种关键的“催化剂”或“工艺细节”。他们将研究重点完全锁定在了化学配方和弹体结构的微调上,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和顶尖的化学、材料学专家,试图破解那根本不存在的“终极缓燃秘方”和“完美弹道结构”。
与此同时,另一家以激进和创新着称的欧洲媒体技术公司“天空画布”,则采取了更为大胆的行动。他们不愿在无尽的实验室复现中空耗时间,决定来一场“公开的致敬与挑战”——他们要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公开的“三维烟花表演”,以此向世界证明,西方公司同样掌握,甚至能够超越这项技术!
他们汇集了公司最顶尖的烟火工程师、空气动力学专家和计算机程序员。工程师们根据林墨公布的草图,优化设计了更为“科学”的带翼弹头和多管集束发射器;程序员们编写了复杂的同步发射控制软件,力求时序精准到毫秒;化学团队则基于林墨的“配方”,加入了他们认为可能起效的多种高分子聚合物和金属催化剂,试图创造出“超级缓燃发光剂”。
这场备受瞩目的表演,选择在欧洲某着名湖泊的上空进行,并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表演当晚,湖畔聚集了不少媒体和观众,网络上也有数十万人在线观看。
然而,从第一发特制烟花升空开始,情况就显得有些不对劲。
烟花爆炸的声音沉闷,光点亮度参差不齐。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超级缓燃剂”似乎起了一些作用,部分光点的燃烧时间确实比普通烟花稍长,但它们完全无法“定格”在空中,而是如同得了疟疾般剧烈地颤抖、扩散,然后迅速湮灭。
试图构建的立方体,变成了一团模糊、闪烁且迅速溃散的光晕;莫比乌斯环更是连基本的形状都未能呈现,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光点在胡乱扭动。整个表演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信号不良的电视机屏幕,充满了“雪花”和“噪点”,与林墨那清晰、稳定、仿佛由星光铸造的立体结构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直播评论区瞬间被“???”和“就这?”刷屏。
“这就是三维烟花?我奶奶用仙女棒画的都比这个圆!”
“看起来像是烟花受了潮……”
“散了吧散了吧,东施效颦。”
“天空画布”公司的技术总监在现场脸色铁青,对着通讯器低声咆哮:“为什么颗粒扩散得这么快?!为什么无法形成稳定结构?!我们的缓燃剂和弹道计算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问题的根源,恰恰在于他们完全相信并拘泥于林墨抛出的“烟雾弹”。真正的核心技术——利用特殊能量场操控纳米颗粒实现高空定形——他们连边都没有摸到。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建立在“优化燃烧和弹道”这个错误的前提上,如同在沙滩上建造城堡,注定徒劳无功。
“办公室”内,专家们通过特殊渠道观看了“天空画布”的表演直播,会议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哈哈哈,果然失败了!”一位材料学家笑着摇头,“他们还在纠结缓燃剂和弹体结构,根本不明白真正的钥匙在哪里。”
“林墨这份‘假配方’的误导效果,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陈老微笑道,“不仅浪费了他们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巩固了他们错误的认知方向。现在,恐怕更多人会相信,林墨的成功是某种无法复制的‘偶然’或‘独门秘技’,而非一套可推广的、体系化的尖端技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