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补救”性地立刻对着镜头解释道:“大家别瞎猜!那就是我随便画的,想着怎么改进驱动板,瞎画的!什么电路图,那都是巧合,是水晕开的错觉!大家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偶然!”
他越是强调“巧合”和“错觉”,那些有心之人就越是坚信——林墨再次“失误”了!而且这次失误,泄露了至关重要的信息!
“办公室”内,专家们会心一笑。他们早已通过内部通道,拿到了林墨事先准备好的、那份被“水渍激活”的完整高清电路图。此刻,他们正对照着直播截图进行验证。
“完全吻合!”一位微电子专家兴奋地说,“虽然直播画面短暂,但核心的‘超表面单元激发结构’和‘能量场耦合接口’部分清晰可辨!这份‘意外’泄露的图纸,直接指明了实现超表面光子成像所需的关键驱动电路设计!”
“精妙绝伦!”另一位材料学家赞叹,“利用特定成分的肥皂水与特殊油墨的短暂反应来‘显影’,既自然又难以复制。就算对方拿到了图纸的实物,没有那特定的‘显影液’,也只是一张废纸!”
陈老满意地点点头:“立刻将这份图纸与之前的技术资料进行整合,下发到指定的合作单位。这一次,我们要抢在所有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就在“办公室”和“光子技术专项组”紧锣密鼓地行动之时,境外势力也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地扑向了那份短暂的直播截图。
几乎所有顶尖的实验室和公司的分析部门,都在第一时间投入全部资源,对那张因为水渍浸润而部分清晰、部分模湖的电路图进行最高级别的分析和逆向推导。
“放大!增强!处理每一个像素!”
“重点分析那个重复的‘H’形单元结构!这一定是核心!”
“能量引导路径……信号输入输出……这设计太精妙了!完全不同于现有的任何显示驱动电路!”
“快!根据这份图纸,设计我们的原型驱动板!同时,全力分析那肥皂水的成分!”
他们坚信,破解了这份电路图,就掌握了“泡泡显示器”的驱动核心。而分析那能“显影”的肥皂水,则可能揭示超材料本身的秘密。
然而,他们再一次陷入了林墨和“办公室”精心编织的认知陷阱。
那份被“水渍激活”的电路图,确实是真实技术的一部分,但它是经过精心筛选和“降维”的。它指向的是一种高效、但并非唯一、也非最优化的人工激发超表面的驱动方案。更重要的是,它完全将研究者的思路引导向了“如何用电信号驱动特殊材料形成显示”这个方向,从而完美地掩盖了【超表面光子成像技术】真正核心——基于超材料本身结构对光场的底层物理调控能力。这就像给了他们一个高级灯泡的电路图,却让他们误以为破解了太阳发光的秘密。
与此同时,他们对“肥皂水”的分析,也再次走上了彻底的歧路。
通过各种渠道(甚至包括高价收购林墨工作室“无意中”流出的一些生活垃圾),他们终于获得了一些微量的、被认为是“特制浓缩液”残留物的样本。顶尖的化学分析仪器开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X射线光电子能谱……所有手段轮番上阵。
分析结果很快出来,却让所有专家目瞪口呆。
报告显示,其主要成分赫然是:高级表面活性剂(某种改性烷基苯磺酸钠)、高分子聚合物(疑似聚乙烯醇缩丁醛)、甘油、去离子水……以及,微量的、常见于某些品牌洗衣液中的香精和色素!
除了聚合物含量略高,可能用于增加粘度外,这根本就是一款性能稍好一点的……高级泡泡水!没有任何未知的纳米材料,没有奇特的金属掺杂,没有超出认知的化学键合!
“这不可能!”一个跨国公司的首席化学家对着报告咆孝,“一定是哪里出错了!或者我们拿到的根本不是真正的浓缩液!”
“再分析!提高精度!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含量极低的‘催化剂’或‘模板剂’!”
他们无法接受,那神奇的、能让泡泡显示视频的“黑科技”,其载体竟然是如此普通、甚至有些廉价的化学混合物。他们固执地认为,一定存在某种他们尚未检测到的、极其隐蔽的关键成分,或者,那几种普通成分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了未知的化学反应。
于是,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再次被投入到了对这份“普通泡泡水”的无休止的、注定徒劳的深度分析和复配实验中。他们试图找到那种能“显影”电路图的特殊成分,试图复现出那种能稳定显示视频的“魔法泡泡”,却完全忽略了真正关键的技术路径早已被那份“意外”泄露的电路图引向了歧途。
就在境外势力围绕着“无效电路图”和“普通肥皂水”陷入新一轮的内耗与方向性错误时,国内几家早在“办公室”规划内的、技术实力雄厚且背景可靠的顶尖屏幕制造企业,已经悄然行动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