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ier: 载波频率……这行字在屏幕上只停留了不到两秒钟,就被他随手关掉了参数窗口。
但这惊鸿一瞥,对于一直瞪大眼睛寻找破绽的“专业人士”来说,已经足够了!
“频率组合!他输入了频率参数!”
“432Hz载波?8Hz Theta波?40Hz Gamma脉冲?随机共振?”
“这些频率对应的是大脑的不同状态!Theta与放松、记忆相关,Gamma与高级认知和信息绑定有关!”
“随机共振?利用背景噪音增强弱信号检测?难道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将信息‘隐藏’在噪音下的?”
“快!记录参数!分析其组合逻辑!”
弹幕中也有人捕捉到了这一闪而过的信息,纷纷询问那串字符是什么意思。
林墨脸上再次闪过“糟糕说漏嘴了”的“慌乱”,连忙摆手:“没有没有!那是我之前调试其他东西留下的参数,跟这个音频没关系!大家别瞎猜!今天的成功主要还是靠音频本身整体的和谐感,对,是艺术,不是技术!”
他拙劣的掩饰,如同在已经燃起的烈火上又浇了一桶油。所有人都坚信,林墨再次“失误”了!而这次失误,泄露的是那神奇音频能够“植入”信息的核心机密——那特定的频率组合与调制模式!
【整活任务完成。奖励已升级:【潜意识信息植入音频编码技术】(优化版,含抗干扰与个性化适配算法)已发放。】
“办公室”内,专家们已经拿到了林墨提供的完整技术资料。此刻,他们正对照着直播中泄露的频率参数进行验证。
“完全正确!”一位神经工程专家兴奋地说,“这组参数正是实现‘潜意识信息搭载’的关键!以432Hz为基频,利用8Hz Theta波调制造松弛状态,再用40Hz Gamma脉冲群对信息进行‘时间绑定’,最后通过引入特定强度的随机共振,将承载信息的、低于听觉阈值的极弱信号‘烙印’在背景噪音中,使其能够绕过意识审查,直接与海马体及相关皮层进行信息交互!”
“精妙绝伦的设计!”另一位信息学家赞叹,“泄露频率参数,将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声学调制’这个相对容易理解和复现的方向,完美掩盖了真正核心的、基于系统算法的‘信息压缩编码’、‘神经共振靶向’以及‘个性化脑波同步’技术。就算他们知道了频率,没有那套独特的编码算法和能量场配合,制作出来的也顶多是有点放松效果的普通白噪音,绝无可能实现定向信息植入!”
陈老当即指示:“立刻将【潜意识信息植入音频编码技术】列为最高机密,组织国内顶尖的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信息工程和心理学研究团队,成立‘潜意识学习技术专项组’,在严格伦理审查和控制下,开展验证性与应用性研究!”
就在“办公室”和国内顶尖科研力量开始探索这扇通往意识深处的新大门时,境外势力已经为那串短暂的频率参数组合陷入了新一轮的疯狂。
林墨直播的录像,尤其是大规模睡眠改善和诡异的信息记忆效果,以及那转瞬即逝的频率参数,如同在深水区投下了一枚炸弹。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科技竞争的范畴,触及了更为根本的——人类心智的塑造与潜能开发。
“必须破解那段音频!分析出所有的隐藏信息!”
“根据他泄露的频率参数,尝试复现类似的音频!”
“研究Theta波、Gamma波与记忆形成的关联!”
“测试这种技术是否存在潜在风险或被用于恶意目的!”
庞大的资源再次向认知科学和神经技术领域倾斜。音频分析专家试图从录播中分离出可能存在的、承载信息的极弱信号;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则根据那组频率参数,设计实验验证其对睡眠和记忆的影响;科技公司则看到了其在教育、培训、甚至广告领域的巨大(或许也是危险的)潜力。
他们调动了最先进的音频分析工具,试图从林墨播放的那段白噪音中,分离出任何可能隐藏的数字编码或模拟信号。然而,系统提供的音频其信息嵌入方式极其高明,完全利用了神经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和随机共振原理,其信息载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信号”,而是一种与大脑固有振荡模式相耦合的“信息势阱”,在物理音频层面几乎不留痕迹,分析结果依然是——一段优质的白噪音。
于是,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林墨“泄露”的那组频率参数上。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响起了各种基于432Hz载波,叠加了8Hz、40Hz调制的“仿制音频”。他们将这些音频播放给志愿者听,并尝试嵌入简单的信息。
结果,收效甚微。
部分志愿者报告睡眠质量有所改善(这本身就在Theta波频率的已知效应范围内),但那种精准的、大规模的信息“植入”效果,却完全没有出现。最多只能观察到在特定学习任务后,聆听此类音频可能对记忆巩固有轻微的、统计学上不显着的促进作用,与林墨直播中展现的“奇迹”相比,判若云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