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场“放大镜点水成火”的直播,如同一颗投入全球能源死水潭的巨石,激起的已不是涟漪,而是滔天巨浪。与之前锈铁发电、潜意识音频等技术主要在特定领域引发震动不同,光解水制氢所指向的,是能源革命的终极梦想之一——廉价、清洁的“绿氢”。这一次,被震撼和裹挟进来的,是整个新能源行业,乃至传统能源巨头。
国内,某大型能源集团战略研究院。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正反复播放着林墨直播的剪辑片段:那枚普通的放大镜,那瓶神秘的“光能增效剂”,那套看似滑稽的“手动扫描”,以及最终点燃的、澹蓝色的氢焰。会议室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只有屏幕里林墨略带浮夸的解说声在回荡。
“……初步技术评估报告已经出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指着手中厚厚的文件,“根据‘办公室’共享的部分非核心数据,以及我们基于林墨泄露的‘PCS-01’前驱体成分进行的逆向推演,可以确定,这项技术……是真实的,并且其潜在效率,远超当前国际公开报道的任何一种光催化制氢技术!”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意味着什么?”集团总裁沉声问道,目光锐利。
“意味着,”老院士深吸一口气,“我们可能找到了一条绕过传统高能耗电解水制氢,直接利用太阳能规模化生产绿氢的全新路径!成本……有望降低一个数量级!”
“一个数量级?!”有人失声惊呼。当前绿氢成本居高不下,正是制约氢能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
“不仅仅是成本!”另一位年轻的技术总监激动地补充,“这种基于光催化的分布式制氢模式,可以摆脱对大型电解槽和稳定电网的依赖,直接在光照充足的地区,甚至是家庭、社区层面实现氢气的‘自产自用’!这将彻底改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格局!”
战略会议立刻转向如何与“人工光合作用专项组”对接,如何布局光催化制氢产业链,如何调整集团未来十年的能源战略。一种混合着巨大兴奋和紧迫感的情绪,在每一位与会者心中蔓延。国运,在能源自主与清洁化的道路上,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
与此同时,南方某知名光伏企业研发中心。
首席科学家正对着光谱分析仪的数据,眉头紧锁,又渐渐舒展开。
“奇妙……太奇妙了!”他喃喃自语,“如果我们将林墨那种高效光催化剂,与我们新一代的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结合……不是简单并联,而是设计一种光电化学耦合系统……”
他在白板上飞快地画出示意图:“光伏电池负责产生电力,而光催化剂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直接分解水。两者协同,可以将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可以尝试利用光伏电池产生的微弱电场,来进一步促进光催化反应中的电荷分离!”
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光-电-化学”多能流耦合技术路线,就在这间实验室里,因为一场看似不着调的直播,悄然萌芽。
而在国际上,风暴更为勐烈。
石油巨头们的股价应声小幅波动,分析师报告开始频繁出现“技术颠覆风险”、“氢能加速”等字眼。传统的电解槽制造商则感到一阵寒意,如果那种“儿戏”般的放大镜制氢真的能够规模化,他们的技术优势将荡然无存。
更多的,是那些投身于绿氢领域的创业公司、科研机构。他们一方面感到极度兴奋,仿佛看到了行业爆发的曙光;另一方面,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无力感。林墨直播中展示的技术路径,与他们正在钻研的方向看似相似,实则仿佛隔着一道天堑。
“必须破解那种前驱体溶液的合成秘密!”
“还有那套手动扫描法,里面一定隐藏着关键参数!”
“找到林墨使用的同款材料!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全球的材料实验室再次进入不眠之夜。合成化学家们围绕着“氮化碳量子点”、“过渡金属掺杂二氧化钛”、“有机光敏剂”这三个关键词,进行了更加疯狂、更加精细的尝试。他们调控着反应温度、压力、前驱体比例、表面活性剂,试图合成出与推测中结构一致的复合材料。
然而,结果依旧是令人沮丧的失败。他们合成的材料,在强光下性能尚可,但一旦置于那种仅仅依靠放大镜聚焦的、相对弱的光照条件下,产氢效率便断崖式下跌,根本无法与林墨展示的效果相提并论。
“为什么?!到底缺了什么?”一个顶级实验室的项目负责人几乎要将头发揪光,“我们的表征结果显示,材料结构已经非常接近理论模型了!”
就在这全球性的困惑与焦灼中,林墨的直播间,再次亮起。
这一次,他没有搭建复杂的装置,只是坐在阳台的工作台前,手里拿着那枚立下“汗马功劳”的放大镜,对着阳光把玩。背景里,之前的光解水装置已经撤掉,显得干净整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