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传送门”事件引发的余波,远比林墨预想的要深远和剧烈。
网络上,“空间魔术师”、“橡皮泥之神”的梗固然火爆,各种二次创作和搞笑模仿层出不穷,甚至有玩具厂商连夜推出了“林墨同款科幻橡皮泥套装”,销量惊人。但在普通网友看不见的层面,一场由那包穿越了五米空间的泡面所引发的科技风暴,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席卷着国内最顶尖的科研机构。
“办公室”升级为了“异常现象与技术解析总局”,权限和资源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那堆被林墨随手揉捏的彩色橡皮泥,此刻正被安置在一个堪比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具备多重物理隔离和能量屏蔽的超高规格实验室内。来自理论物理、材料科学、高能物理乃至宇宙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围着这堆看似儿戏的造物,进行了夜以继日的分析和辩论。
数据的解读困难重重。那短暂的空间曲率波动如同惊鸿一瞥,留下的数据碎片化且充斥着难以理解的噪声。但就是这些碎片,已经让理论物理学家们如获至宝。他们初步确认,那并非传统理论预言的、需要负能量奇点维持的虫洞,更像是一种对局部时空“纹理”的精细操作——如同用极高超的技艺,将平坦的布料在极微观尺度上短暂地“缝合”又“拆开”,形成一个允许信息(而非物质实体)瞬间投射的通道。这完美契合了系统提示中的“信息层面的重组投影”。
【初级时空褶皱应用理论与稳定技术】的核心思想,正通过这些数据碎片和橡皮泥基质中残留的奇异共振模式,缓缓向这些顶尖大脑渗透。关于卡西米尔效应在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极端强化、关于如何利用量子真空涨落来制造微小的、可控的时空“褶皱”、关于信息在时空度规微小扰动中的编码与传递……一系列颠覆性的概念和数学工具,正在被艰难地消化、验证,并开始催生出全新的研究方向和论文课题——当然,这些论文都标注着最高级别的保密权限。
国家的整体科技战略,也因此进行着悄无声息却意义深远的调整。航天领域开始秘密论证基于“时空褶皱”原理的新型深空探测器通信和中继方案;信息安全部门则着手规划理论上绝对无法被拦截的“超空间密讯”系统雏形。国运的提升,在这一刻,不再仅仅体现在某项具体技术的领先,而是为整个文明的科技树,点亮了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全新的主干道。
境外势力的反应,从最初的震惊和贪婪,逐渐演变为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和焦躁。他们动用了一切手段,甚至冒险激活了几个潜伏极深的“钉子”,试图获取关于这次“橡皮泥事件”的更多细节。但收获寥寥,只知道中方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相关区域已完全戒严,信息封锁得滴水不漏。这种“知道对方搞出了不得了的东西,却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到的”状态,让某些国家的决策层寝食难安。技术代差的阴影,从未如此浓郁和令人窒息。
而这一切风暴的中心——林墨,在又一次接受了为期三天的、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喝茶”与“谈心”后,终于回到了他的直播间。
他看上去依旧是那副懒散的模样,对着镜头插科打诨,仿佛之前的“空间传输”只是一次偶然的、他自己也无法复制的“意外”。
“兄弟们,别问了,别问了!那橡皮泥门我自己都再捏不出来了,那天可能就是宇宙打了个盹,让我瞎猫碰上死耗子了!”他摆着手,一脸“我也很懵逼”的表情,“咱们还是整点阳间的活吧,那种触碰宇宙规则的事情,太伤脑子了。”
然而,他脑海中那棵科技树的虚影,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时空科技”序列虽然只点亮了微不足道的一丝光芒,却如同定海神针,让他对其他序列的感知也更加敏锐。尤其是“信息基石”序列,激活度提升到15%后,他那种对“信息”的模糊感知,变得愈发具体。
他现在偶尔能“感觉”到无线信号的流动,像是一条条无声的河流;能隐约“听”到电器工作时散发出的、承载着状态的电磁杂音;甚至能模糊地捕捉到网络上海量数据交换所形成的那种无形的“喧嚣”。这种感觉并非清晰的听觉或视觉,更像是一种直觉,一种对信息本身存在的确认。
他并没有立刻使用系统奖励的那次“定向整活灵感注入”。他在等待,也在感知。他隐约觉得,下一次“整活”,或许应该与这种对信息的新感知能力相结合。
就在这时,一则看似与他毫无关联的新闻,悄然登上了科技版块的热搜。
【国家紫金山天文台:捕获到一段持续、微弱、无法识别的深空无线电信号,信号源暂未定位,特征与已知天体或人造航天器均不符,已引起国际天文学界关注。】
这则新闻本身并没有引起太大轰动,毕竟宇宙中奇怪的信号时有发生,大多最终都被证明是自然现象或人为干扰。只有少数天文爱好者和阴谋论者对此津津乐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