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电报”事件如同一次无声的惊雷,在特定圈层内引发的震动久久未能平息。网络上,“果核通信”、“生化摩尔斯码”的梗被玩出了花,甚至有食品公司蹭热度推出了“林墨同款科普水果礼盒”,附赠铜片锌片和简陋电路图,美其名曰“让孩子亲手点亮宇宙”。而在普通大众眼中,林墨愈发像个运气好到逆天、总能撞上各种稀奇古怪“科学巧合”的整活大师。
但在“异常现象与技术解析总局”以及相关顶尖研究所内,气氛却截然不同。对林墨那套“水果电池信号调制器”的逆向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那看似混乱的电路中隐藏的生物电-电磁波耦合机制,以及【生物电谐振催化胶体】残留物展现出的惊人催化效率,为微型化、自供能的生物-电子混合系统指明了全新的方向。数个秘密项目立刻上马,旨在开发基于此原理的环境监测微节点、体内植入式医疗监测器,乃至特种作战用途的“生物信标”。
更重要的是,林墨那次短暂的、“无意”的摩尔斯码发送,其信号特征与宇宙异常信号的“响应式”相似性,让“信号解析小组”的专家们确信,他们掌握了一种与潜在“他者”进行初步沟通的、极其简陋但有效的“语言模板”。破译真正宇宙信号的工作,因为有了这个“回应样本”作为参考,进度陡然加快。
国运的提升,如同深扎的根系,在能源、信息、生物等多个基础领域悄然蔓延,汲取着养分,酝酿着下一次破土而出的勃发。
林墨感受到脑海中“信息基石”序列的光辉愈发稳定,对信息流的感知也愈发清晰。他甚至能模糊区分出不同Wi-Fi信号的数据负载程度,或是手机待机与运行程序时散发的电磁“气息”的细微差别。这种能力暂时没什么实战用途,却极大地拓展了他对世界的“感知维度”。
他并未满足。上次使用“定向整活灵感注入”引导出的“水果发电打招呼”任务,效果卓着。这证明他可以有限度地影响系统任务的科技树分支。他回味着第95章结尾时的那个念头——“用水杯里的涟漪,来测量星辰的引力”。这个想法看似荒诞,却与他日益增强的对“信息”和“能量”的感知,以及之前触碰过的“时空”概念隐隐呼应。
“引力……时空的弯曲……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引力波。”林墨摩挲着下巴,看着桌上一个普通的玻璃水杯,里面还有半杯清水,“用日常物品探测引力波?这比橡皮泥传送门还离谱。但……既然是整活,越离谱越好,不是吗?”
他没有立刻获得新任务,但他有种预感,当他将这个想法与自身能力结合,并付诸某种“实践”时,系统的提示或许就会到来。
几天后,一个宁静的午后,林墨正在进行一次非正式的、没有预告的日常直播——其实就是对着镜头闲聊,展示他“摆烂”的日常,满足粉丝们的好奇心。
“……所以说,人啊,有时候就得静下来,感受一下生活。”林墨举着手机,在自家客厅里晃悠,镜头扫过窗台上的绿植、书架上乱七八糟的书和模型,“比如这杯水,”他将镜头对准桌上那杯清水,“看着平平无奇,但你们知道吗?理论上,如果有足够强大的引力波经过,比如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涟漪,这水面……它是会抖动的!”
他煞有介事地说道,仿佛在普及一个冷知识。
弹幕飘过:
“又开始了,民科小课堂开课了。”
“主播,引力波能让你这杯水抖起来,我直播倒立洗头!”
“要求不高,让水纹动一下算你赢。”
“坐等主播用玄学解释物理现象。”
林墨(假装)不服气:“嘿,你们还别不信!虽然我们常规仪器都很难测到,但万一呢?万一我这水杯,它天赋异禀,对时空波动特别敏感呢?”
他说着,玩心大起,将水杯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极其平整的茶几面上,周围清空,确保没有震动源。
“我们来做个实验!就现在!看看这宇宙的涟漪,会不会眷顾我这杯‘幸运水’!”
他(假装)极其严肃地调整手机支架,给水杯来了个超高清特写,确保能捕捉到水面的任何细微变化。当然,在调整过程中,他“不经意”地将手指长时间按在杯壁上,仿佛在感受什么,实则暗中调动了那丝对“信息”和“能量”的模糊感知能力,尝试着去“聆听”周围环境中最微弱的、可能与时空扰动相关的“信息涟漪”。
这并非系统的力量,而是他自身能力的一次大胆尝试。他集中精神,将感知聚焦于水杯周围微小的空间区域,想象着自己是一台极其粗糙的引力波天线。
起初,什么都没有。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花板的光影。
弹幕开始刷“翻车现场”、“安静如鸡”。
但渐渐地,林墨感觉到了一些不同。那不是清晰的信号,而是一种极其细微的“背景噪音”的变化。仿佛原本平稳流动的信息之河,在某些特定的、极其高亢的频率上,出现了一丝丝几乎无法察觉的颤动。这种感觉转瞬即逝,时有时无,与他之前感知到的无线信号或生物电完全不同,更加抽象,更加贴近某种……基础的“时空纹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