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抵达刘信营地三日后,怀王派遣使者来,封刘邦为武安君,砀郡长,令刘邦军移驻砀县,并收拢项梁兵败后逃至砀郡的楚卒,防备秦军可能从西方来。
刘邦走时将刘信麾下的四千兵卒连同鲁班社的人一起带走了,留下刘信孤身一人在项羽军营中,负责与项羽的联络。
又过十余日,不见秦兵来。众人紧张的心情终于缓和下来。外部的压力消失了,彭城似乎又有陷入争权夺利情形的趋势。
原本,怀王让项羽守彭城北,刘邦守彭城西,本是让他们抵挡在秦军的前面,为自己做遮护。但秦军没来,却有许多溃散的楚卒回来,分别被刘邦与项羽私下接收了。
刘邦军壮大到一万五千人以上,项羽军直接升至两万人,毕竟从北方逃回来的楚卒要比南方要多得多。
眼下,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已经有实力拿下彭城了。
这是刘信始料未及的事情。他也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了。他写信给刘邦,分析眼下局势,有陈涉之鉴,楚国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内乱。而应该把击败章邯军作为第一要务。
此时项氏阵营中,自从项梁死后,项氏急着要将项羽推为新的领头人。早在项梁生前,便有意确立项羽的声名。但项羽匆匆几战,远没有树立起太大的威望,项梁便战死了。
项羽年纪轻,声望不足,这便是他最大的短板。也是他眼下亟待解决的事情。
卢东回来后,捎来了刘邦的书信。信中,刘邦认同了刘信的判断。刘邦有着敏锐的政治目光,他认为在秦军将主力部署山东各国时,关中必然空虚,是时候来一波偷家的行动了。
因此,刘邦认为应该以正兵迎章邯,另外应该派遣一支奇兵偷袭关中。他要刘信帮自己争取入关中的统帅资格。
可以说,眼下楚国的军政大事方阵已经与彭城没有多大关系了。刘邦与项羽已经早早地在楚国形成了两极。刘邦若要想要入关中,项羽的态度至关重要。
刘信将刘邦的信扔进了炭盆中烧毁后,孤身来到了项羽营帐前,却在营帐前遇到了老熟人韩信。
韩信对刘信尴尬地笑了笑,已经是冬日,韩信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袍子,鼻子红肿,径自流着清水。
刘信指着营帐内,问韩信:“里面还是没讨论出个结果吗?”
随着日子推移,章将军行进的方向终于确定了下来,章邯以为击败项梁军后,楚地不足忧,便北上攻打赵国了。
其中,刘信也打听到,章邯军驻军定陶时,彭越便数次劫掠秦军粮草。秦军追击,彭越便率部藏在巨野泽中。
韩信冷哼一声道:“他们在争吵一月也不会有结果。”
项氏所争吵之事,便是代楚自立,还是奉楚伐秦。在威望不足的情况下,由项氏自己做楚王,倒也是个想法。
三国时,曹操死后,曹丕便通过称帝来树立其威望。
但其中也蕴含着风险。项氏的势力还远未到控制楚国的地步。便是项羽麾下,依旧有许多将领信奉的是楚,而非是项。项氏称王,必然造成军队的动荡。
而且砀郡刘邦那里的态度也至关重要。作为反对项羽称王的范增认为,刘邦素有野心,是项羽的劲敌。刘邦是不可能赞同项羽称王的。但大部分项氏族人是没有范增这样冷静的判断的。
在他们看来,刘季出身低贱,做一砀郡长怕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只要承认刘邦的砀郡长,刘邦便会支持项氏为王。
面对营帐内的争吵,项羽早已经不耐烦了。韩信进来通报刘信在外面。
刘信每次来拜见,都是传达砀县方面的态度的。众人都安静了下来,想要听一听刘邦现在是什么态度。
“刘季如何说?可愿意与我一同北上对抗章邯?”
“季父灭秦之心不弱于子羽。他认为,楚国想要灭亡秦国,不能将宝只押在一处……”刘信一番侃侃而谈,将刘邦的想法说了。
项伯嘲笑道:“你家季父倒是会选,自己挑了软柿子,反而让我们去啃骨头。为何不是刘季救赵,我们西向呢?”
“首先,项氏兵多而刘少,项氏兵强而刘弱。第二,只有项氏才能团结领导大部分楚将……”
“既如此,刘氏何不拥项氏为王?”末座的项庄问道。
刘信冷冷道:“若是项氏领军打败了章邯军,谁又能再阻止项氏做楚王呢?陈涉之败,便是因为彼处争权夺利人太多,灭秦之人太少。”
刘信的话让项庄讪讪而退,但范增却不是那么好哄骗的。
“但老夫还是不明白,西向为何一定要选刘邦。老夫看来,你足智多谋,灵巧机变,不在你叔父之下。若由你西向入秦,也没有不合适的吧?”
刘信听了,咒骂一声老匹夫尽给自己找麻烦,但脸皮依旧和颜悦色道:“小子承蒙范老先生夸赞,可不敢当。但我却更想随子羽一起北上,帮助子羽打败章邯。”
项羽大喜道:“好兄弟!刘信说的没错,刘季要入关就让他入吧,没有他,我们兄弟一样能够打败章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