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英国太太小姐们是发泄,毛熊国的女人,哪怕是叛逆期的米拉她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成长,和现在的小姑娘一样。
多说一句,希望未成年的孩子还是注意保护自己,这方面事实太多,不仅是黄赌毒,违禁类药品也别碰,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
另外本人非常支持扫黑除恶,铜锣湾陈浩南只是漫画和电影,认清现实。
解释一下肖可可在失去空间时有心灵感应,有人觉得我神叨叨的!
我觉得万事万物都在散发一种信息波,人体是信号接收器。我讲两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儿,大家就当看一乐。
第一个是我妈说的,我小时候在陈奶奶家玩累睡着了,突然哭醒了,说我陈叔跟我说再见。陈叔是陈奶奶大儿子,80年代初大学生。
晚上,学校那边打电话来,说陈叔叔打篮球时篮球架子倒了砸到他,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我哭的那个时间段,医院宣布死亡之后半小时。
第二个,有个阿姨经常到我家做客,有一天上午唠嗑,她说她嫂子的亲侄子离家出走十年了,到现在也没个信,是死了还是被人拐去挖煤,不知道。
我就突然来一句,10分钟以后到家,说完我自己都特么不信,中午她回到家就打电话,就我说那个时间段离家10年的人回来了。
不是宣传迷信,就是告诉大家,心血来潮,必有一因。
最后补充点关内人有些误解的地方,谨代表当地和我了解的东北城市。
1、80年代的东北也很富裕,不是现在视频里只有农村生活和花棉袄。
城市工业发达、工厂众多,教育比较普及,我大姨父84岁小学毕业,我大姨82岁上了三年小学,我妈推荐上了中专。
民国时候,我太爷爷读了十年私塾,我大姨父的父亲也是地主家读私塾的,东北农村有文化认字的老人可不少,是不是有点惊讶!这是事实,有怀疑的可以查下官方数据,70岁以上老人的识字率。
我上小学平房有暖气,学校有喷泉,各种花坛,篮球场和足球场,到90年代邵逸夫捐款分配学校重新起高楼了。
有通宵电影和录像厅,当年也看李小龙、超人、山村老尸,我家有电视机、洗衣机,富裕点的有冰箱和录像机。公交车长途汽车和火车网络很发达。
农村的亲戚家也有几十个盘子碗,没人把饺子往桌子上倒,讨饭的乞丐手里还有个破碗。对于桌饺,我想拿刀砍死那群人。
2、艺术蓬勃发展
电子琴、国画、水彩、芭蕾、民族舞、相声……各种特长班都有,我还去市里电子琴公开课听过,几百人的大教室坐满了。我到高中毕业离开东北前没去过二人转剧场,也不是大家认为的东北人人都会二人转。
我们也有霹雳舞、健美操、交际舞,学校还有民乐队,鼓号队。我们小学经常组织去部队慰问演出,全市运动会,全市小学演讲比赛、舞蹈比赛……还有猜谜语和各种课外竞赛活动。
郝蕾要是也参加比赛,应该是在竞赛场上看过,当时东北女孩子叫蕾的很多。
这是说啥呢,告诉大家别把东北当成落后封建的地方看,现在经济落后是时代的发展,多了不展开说了。
3、地域特色
过去大部分闯关东和叫花子流窜差不多,定居的人念着曾经逃难的苦,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善良会让他们主动伸手帮忙。
长达半年的雪季人不能在家待着,社会属性需要交流沟通,谁家有事儿互帮互助。
这种性格造就以前的东北人喜欢管‘闲事’,我离开之前大街上没有男人打女的,因为会被别的男人打,你需要帮忙会有人主动上前,就是因为这种管闲事的风气。
同样热情、外向、主动,所以东北人喜欢打抱不平,包括上一本说易中海不配当八级工,厂子里八级工老师傅路见不平要现场主持公道的。
所以才会有人说的东北人没有分寸感,东北人不是因为没分寸感才多管闲事的,是因为曾经的性格热情爱管事儿,所以才和其他地方的人相处模式不同。
不要被东北人帮助了就是好,过分热情了又说不好,地方特色性格使然,不热情为啥要白帮你?
现在的东北人也在改变,相信不久以后也会和这个社会一样,冷眼旁观。比如我,见到违法事件和着火只会帮你报警,其他别挨我,我被打伤了谁管我?
如果在深圳看到一个油腻的胖子,不会帮女的拎行李,保证绕远比你走得快,免得被人说成别有用心,地铁空座紧挨着有女的他保证不坐,免得被说成下头男。
遇到低血糖晕倒的,他会送块糖,别往他身上靠,莫挨老子,别特意说谢谢,不用,遇到摔倒的,保证后退离着三十米远,莫挨老子。
问路的别面对面,免得说他视奸你,站旁侧,他会指个方向,多的话没有。
老婆那些闺蜜的微信一个不加,出去旅游从不加女的微信,都是要卖他茶叶的骗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