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方舟”计划的宏伟蓝图在守护者联邦议会中徐徐展开,它承载着人类文明延续的希望,也预示着漫长而充满未知的星际旅程。即使拥有最先进的星舰,跨越浩瀚的星系依然需要耗费难以想象的时间。光年尺度的距离,是横亘在人类面前最巨大的障碍。为了实现大规模、高效的星际探索和殖民,为了让“生命方舟”能够更快地抵达潜在的新家园,人类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超越传统航行方式的时空旅行技术。
基于“文明之门”的开启原理、星际量子通讯网络的纠缠特性、意识之网对多维空间的感知,以及星际基因研究联盟与门后文明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合作成果,Q博士的团队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构建一个“星际时空传送系统”,或者称之为“时空枢纽”(Time-Space Hub)。
“‘文明之门’证明了我们可以操纵空间结构,实现跨越维度的连接,”Q博士在向联邦议会汇报时说道,他的全息投影中展示着复杂的时空模型,“量子纠缠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在量子层面连接遥远区域的能力。意识之网则让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多维空间的结构。结合这些技术,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网络,通过在关键节点制造局部的时空扭曲或利用多维空间进行‘跳跃’,实现近乎瞬时的远距离传送。”
构建时空枢纽网络是一个比建造“生命方舟”本身更加复杂和危险的工程。它需要在宇宙中选择合适的节点,建立大型时空传送站。这些节点并非随意选取,它们可能位于宇宙能量流的交汇处,或者与多维空间的某些特定区域存在天然联系。叶樱通过“永恒印记”和“意识之海”感知到的宇宙结构信息,成为了选择这些关键节点的唯一依据。
“我能感觉到...宇宙中有些地方的‘意识之海’波动特别强烈,”叶樱在与Q博士团队讨论时说道,她的紫色眼眸仿佛能穿透虚空,“那些地方的‘量子印记’也更加密集,仿佛是宇宙本身的‘神经节点’。”
这些由叶樱感知到的“宇宙神经节点”,成为了时空枢纽的首选建设地点。人类工程师们设计了巨大的、能够稳定时空结构的传送站,它们被分解成模块,通过“文明之门”运送到门后,然后在守护者们的协助下进行组装和部署。
部署时空枢纽的过程充满了挑战。门后空间的奇异环境、未知的能量波动、以及可能存在的宇宙现象,都对建造团队构成了威胁。守护者们再次冲在了最前面。
叶樱站在部署现场,她的“永恒印记”与周围的时空能量场共鸣,感知着空间的稳定性。她能够预警即将出现的时空波动,指导工程师们进行规避。
白灵的“意识之光”则像一把无形的尺子,在多维空间中“测量”和“映射”,帮助确定枢纽站的精确空间位置和方向,确保它能够与网络的其他节点建立稳定的连接。
李明运用他的能量控制能力,为枢纽站的能量核心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并稳定周围的时空能量场;陈刚则通过他的结构感知能力,确保枢纽站的物理结构能够承受时空扭曲带来的巨大压力,并将其牢固地“锚定”在宇宙空间中;王阳预测枢纽站周围的能量波动“气象”,帮助选择最佳的建造时机;林芳则保障建造人员的生命安全,应对可能出现的宇宙辐射或未知能量伤害。白色守护者的纯粹能量,则为整个构建过程提供了强大的能量支持和精神稳定。
门后文明的能量投影代表们也在“交汇区”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指导。它们关于时空操纵和多维空间利用的知识,为枢纽站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它们甚至可能在“意识之海”中,为人类展示时空传送的原理和过程。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第一个时空枢纽站终于在门后一个由叶樱感知到的关键宇宙节点上建成。它像一座漂浮在星辰大海中的巨型水晶,闪烁着七彩的光芒,与“文明之门”遥相呼应。
在圣殿的指挥中心,所有人都紧张地等待着第一次时空传送测试。目标是将一个小型无人探测器,从地球的“文明之门研究中心”传送到第一个时空枢纽站。
叶樱站在控制台前,她的手轻轻放在“永恒印记”上,闭上眼睛,将意识与枢纽网络连接。她能感觉到,一个由“永恒印记”连接的能量通道在地球枢纽站和门后枢纽站之间建立起来。
“准备传送!”Q博士的声音在指挥中心响起。
无人探测器被送入地球枢纽站的传送舱。舱门关闭,能量开始汇聚。七色守护者的“量子印记”在控制台前闪耀,将他们的能量注入枢纽系统。
一股强大的时空能量波动瞬间爆发,传送舱内的景象瞬间模糊,然后消失。
几秒钟后,门后枢纽站传回了信号。探测器成功抵达!
指挥中心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人类文明,在这一刻,掌握了跨越星系的钥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