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沈淮想都没想就破口而出,一脸激动的看着沈继业,“爹,只要我想,就能去学堂念书吗?三字经我都背完啦,去了学堂是不是就能学百家姓了?”
见儿子激动又兴奋的样子,沈继业老怀欣慰,“若是你不怕苦不怕累,秋收之后,我和你爷爷就送你去学堂念书。”
“只要能去学堂念书,我什么苦都不怕。”沈淮立即表态,“沈杨哥说了,在学堂就是背背书,练练字,我可以的。”
沈杨:“……”
倒也没有这么简单。
还要早起,还要风雨无阻。
“瞧你高兴的。”沈继业笑着给沈淮夹菜,“现在才五月,离秋收还有三个月呢,这段时间,争取把三字经给我倒背如流。”
沈淮拍拍小胸脯,“保证完成任务。”
“四哥,我们哥俩碰一个。”见儿子和孙子都没意见,沈七刀高兴的举杯,“幸亏有你提醒我们,不然等到明年,三郎又得多花三个月时间去适应。”
沈四爷碰了杯,笑道,“这事我也是听王员外说的,特意跟你们说,就是不想你们三郎跟我们沈杨一样,被耽搁了几个月。”
“四伯有心了,我敬你一杯。”沈继业举杯,先干为敬。
沈四爷又得喝一杯,脸上的笑容越大。
“继亮哥,来,我们兄弟也走一个。”
这顿饭,大家吃的其乐融融。
沈四爷离开的时候,黄氏还给他们装了几个肉粽和半包饴糖,美曰其名是给沈杨和沈林解馋的。
送走沈四爷几人后,黄氏又开始操心,“秋收之后,最早也是八月中旬了,八月进学堂的话,六七月就得去学堂打招呼,看看有哪些东西是要提前准备的。”
“到时候见了夫子,自会知晓要准备什么。”沈继业不急,“我看三郎好像长高了一些,你在给他准备两套衣裳。
听沈杨说,启蒙班有小少爷,吃穿用度都是班里最好的。
我们比不上那些大户,但也不能埋汰了孩子。”
小孩也是有自尊的。
那种感受,他当年在学堂体会过,所以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感受一遍。
“大姑年后送来的布匹都是好料子,做成衣裳绝对寒碜不了。”黄氏看向沈淮,“改天赶集,我去看样式回来,在给三郎整两套。”
“还有书箱。”林氏提醒道,“我看镇上的读书郎背的都是竹子书箱,样子简单,就是没木料的好看。”
沈继业觉得,“今年估计还用不到书箱,刚开始上学,用书袋更方便,等后面开始练字了,才开始用书箱装笔墨纸砚,先准备两个书袋就成。”
沈淮还未正式去学堂,家里的大人就开始各种讨论和准备了。
尤其是黄氏和林氏,赶集回来之后,就马不停蹄的挑选布料,一个制作衣裳,一个做鞋袜;
沈七刀和沈继业,开始留意山上能做书箱的木材。
沈月和沈杏还挪出自己的一部分零花钱,交给黄氏,说要给弟弟交束修用。
沈淮知道后,心里很感动。
他很清楚,两位姐姐的零花钱是怎么来的,也清楚她们攒了多久。
正因为清楚,才知道这些零花钱的含金量。
是多年汗水,更是珍贵的心意。
所以,读书,已经不仅仅是沈淮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家的事情。
全家的希望和命运,都将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
将来,他还是家里的顶梁柱,更是肩负振兴沈家门楣的重任。
…
时光飞逝,转眼间来到七月。
沈家几人找来沈四爷和沈继亮,商量着哪天带沈淮去魏家学堂拜见夫子比较好。
几人商量了一个晚上,最后日子选在十八。
过完七月十四再去更合适。
这天清晨,黄氏拿着好几件衣裳在沈淮身上比来比去,觉得哪件都不够好,最后还是沈淮自己选了一件。
“娘,今天是好日子,颜色亮一点比较好,就穿这件青色的吧。”
他是小孩,穿鲜亮的颜色更显朝气,这次去魏家学堂,不是正式拜师,但也要重视。
天地君亲师,这年头‘师’的地位很高,给夫子留下好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穿上新衣裳的沈淮,看起来很精神。
黄氏只觉得眼前一亮,“好看,很有读书郎的范儿。”
说着,把沈淮推出房间,让大家一起夸。
早饭过后,沈七刀套上牛车,带着沈淮、沈继业和沈四爷出发魏家学堂。
路上,大家聊聊天,打发时间。
沈四爷是个藏不住话的,继续说道,“七刀啊,魏夫子比你大几岁,小魏夫子呢,已经三十出头了,等会进去了,不知道是哪个来见我们。
这次来虽说不是正式拜师,但该有的礼数我们不能少。
等会到了镇上,让继业先去准备点东西在上门。”
沈继业郑重道,“四伯,我知晓的,魏家学堂是镇上最好的学堂,我们第一次上门,尽量留个好印象。”
“你知晓便好,读书人讲究,魏夫子又看重规矩,我们得上点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