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既然常规的学习方法不行,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他联考能拿到725分,尤其是数学理综满分,靠的是扎实的基础和超越这个时代的解题思维。
但在英语和语文上,他的短板也很明显。
主观题部分,尤其是作文,他的得分并不算高。
这部分受临场发挥、心理状态、甚至阅卷老师主观印象的影响很大。
有没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优化自己的“输出状态”?
不是提升知识储备,而是提升知识的“调用效率”和“表达精准度”?
好比一台电脑,硬件(知识储备)或许短时间难以大幅升级,但通过优化软件(思维状态、表达能力),或许能让性能表现提升一个档次?
他想到了前世接触过的一些极限训练方法。
通过特定的身体和精神调控,将人的专注力、记忆力、反应速度在短时间内提升到峰值。
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
即便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值得一试。
这同样是一场赌博。
赌这种极限训练真的有效。
赌那个组织认可这种“非学习”方式带来的“成绩提升”。
公交车在市区一个站点停下。
林辰星下了车。
他没有立刻去找旅馆。
他先去了一家药店。
买了一些高浓度的维生素片,几瓶功能饮料,还有一些提神醒脑的药物。
然后,他又去了一家户外用品店。
买了一个高质量的隔音耳塞,一个遮光眼罩。
最后,他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找到了一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招待所。
开了最便宜的一个单间。
房间很小,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设施陈旧,但还算干净。
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喧嚣。
林辰星将买来的东西放在桌子上。
他没有急着开始所谓的“极限训练”。
他先拿出新的手机,仔细检查了一遍。
没有任何多余的软件,通讯录是空的,短信也只有那条“友情提示”。
他尝试关机,可以正常关机。
再开机,依旧是那个简洁的界面。
他将手机放在桌子上,确保能第一时间看到任何新的信息。
然后,他坐到床沿,闭上眼睛。
他需要先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态。
接下来的七天,将是对他意志力和生理极限的残酷考验。
他回忆着前世了解到的那些训练方法。
冥想。
快速眼动睡眠法。
呼吸控制。
还有一些配合着特定节奏进行的体能训练和脑力训练交叉进行的方法。
他选择了一种相对综合,也比较容易在现有条件下实施的方案。
首先,是绝对的专注。
他戴上了隔音耳塞和遮光眼罩。
将自己与外界彻底隔绝。
然后,他开始调整呼吸。
深吸,慢呼。
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的节奏上。
排除杂念。
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
当他感觉自己的心跳平稳,大脑进入一种高度宁静的状态时,他摘下了眼罩和耳塞。
接下来,是体能与脑力的交叉训练。
他在狭小的房间里,开始做高强度的自重训练。
俯卧撑,深蹲,平板支撑。
做到力竭。
浑身汗水淋漓,肌肉酸痛。
然后,立刻坐到桌前。
拿出纸笔,开始默写之前记下的高难度英语长难句,或者古诗文。
强迫自己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保持思维的清晰和记忆的准确。
写错一个字,或者一个单词拼写错误,就重新开始一组力竭的体能训练。
如此循环往复。
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又被体温蒸干。
功能饮料和维生素片成了他唯一的能量来源。
困了,就用药物强行提神。
或者采用快速眼动睡眠法,进行十几分钟的短暂休息,然后立刻投入下一轮训练。
他仿似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
在自虐般的训练中,挑战着自己的极限。
时间在这种极致的专注和疲惫中,快速流逝。
一天。
两天。
三天。
他几乎没有离开过那个狭小的房间。
吃的,是提前买好的压缩饼干和能量棒。
喝的,是功能饮料和自来水。
他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眼窝深陷,嘴唇干裂。
但他的眼神,却越来越亮。
一种近乎疯狂的专注和冷静,在他身上凝聚。
他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似被重新打磨过一般。
思维运转速度更快,记忆力更清晰,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更高了。
他尝试着写英语作文和语文作文。
下笔的速度和文章的逻辑性,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
或许,这条路真的走得通。
第四天傍晚。
林辰星刚刚完成一组训练,坐在桌前,准备开始默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