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可能。"
音乐学院的声纹分析仪第三次发出提示音时,Sarah的咖啡杯僵在半空。屏幕上的频谱图像两条DNA链般完美缠绕——上方是小陶今早哼唱的即兴旋律,下方是二十年前表舅宋世安未完成的《冰裂纹幻想曲》手稿扫描件。
"误差率0.03%。"Sarah推了推眼镜,"相当于连续中十次乐透的概率。"
我望向观察室。玻璃那端,四岁的小陶正用蜡笔在艾米丽珍藏的《星空》复制品上涂鸦,给每颗星星画上笑脸。她嘴里哼着新调子,正是昨晚我烧窑时,她声称"听见泥巴在唱歌"记下的旋律。
"更诡异的是这个。"Sarah调出另一组数据,"上周你烧制冰裂纹花瓶时的窑变录音,声纹频谱和小陶的哼唱有82%相似度。"
艾米丽突然抓住我胳膊:"看她的手!"
小陶的蜡笔正以特定频率轻敲画布。Sarah迅速打开节拍器软件——每分钟112拍,恰是《冰裂纹幻想曲》标注的推荐演奏速度。
"我们需要脑科学家。"艾米丽掏出手机,"霍华德博士欠我个人情。"
三天后,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实验室里,霍华德博士指着fMRI图像啧啧称奇:"她处理C大调音阶时,视觉皮层V4区竟然同步激活。"荧光屏上,小陶的大脑像被极光笼罩,"这种枕叶与颞叶的异常联动,通常只在资深通感症患者身上..."
"我有这个吗?"艾米丽突然问。
扫描仪嗡嗡运转。当贝多芬《月光》响起时,艾米丽的脑部图像骤然亮起与小陶相同的区域。霍华德瞪大眼睛:"见鬼,你们的神经网络镜像得像..."
"母女?"我苦笑。
回家路上,小陶在儿童座椅里玩着新买的声纹陶。当卡车鸣笛掠过时,她突然喊:"蓝色喇叭!"艾米丽急刹车,翻出色彩测试卡——正是Pantone 284C,与她儿时幻听的"汽车警报器蓝"完全一致。
"基因彩票。"艾米丽喃喃道,透过后视镜看女儿的眼神像在看外星生物。
那晚我翻来覆去,凌晨三点溜进工作室。月光下,表舅留下的乐谱扉页隐约有铅笔痕迹。我用手机滤镜增强,浮现出一行小字:"给M的镜像变奏,愿你的孩子也能听见陶土的心跳。"
书桌抽屉突然传来震动。艾米丽的iPad亮起提示——她正在扫描母亲日记的高清备份。最新识别的图片让我呼吸停滞:双重曝光的老照片上,年轻时的玛格丽特和宋世安各自抱着婴儿,两个孩子的面容通过暗房技术重叠成同一张脸。背面钢笔字写着:"孪生灵魂,隔世重生。"
日期像块热炭灼伤眼睛——正是表舅的"官方生日",比他实际出生日期晚半年。
视频通话的铃声吓我一跳。姥姥的脸出现在屏幕里,背景音是《新闻联播》:"朗啊,你上次问的'胞衣养',我想起来世安小时候..."
"姥姥,"我打断她,"表舅是不是有个双胞胎兄弟?"
老人家的表情瞬间凝固。茶杯磕碰声持续了足足十秒,她才叹气:"北京育婴堂抱走的,说是给美籍华裔科学家收养。"她压低声音,"那家人姓周,好像...好像是玛格丽特爸爸的同事?"
iPad突然弹出邮件提醒。霍华德博士发来附件:小陶的基因组测序中,15号染色体有段特殊标记,与艾米丽收藏的玛格丽特头发样本存在"统计学上不可能的重合"。
我冲回卧室,艾米丽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发呆。屏幕上是她刚完成的3D建模——将双重曝光照片分层处理后,玛格丽特怀中的婴儿后颈处,赫然浮现与表舅相同的胎记形状。
"我妈从没提过有个弟弟。"艾米丽声音发飘,"但她的《星空》临摹画里,总要多画一颗星星..."
小陶的哭声突然响起。我们冲进儿童房,发现她指着窗外喊:"月亮裂开了!"夜空中,月晕确实呈现出罕见的冰裂纹形态。艾米丽抓起相机的手在发抖——后来气象局证实,那晚出现了百年难遇的冰晶晕现象。
第二天,《纽约时报》记者挤满我们家客厅。小陶坐在一堆专业设备中间,正用陶泥捏记者们的人像。当CNN记者举起麦克风时,她突然捏出个迷你话筒,奶声奶气地说:"你手机铃声是《致爱丽丝》第15小节。"
现场瞬间寂静。记者脸色煞白地掏出手机——确实如此。
"央视《小小艺术家》发了邀请函。"晚上我试探着说,"可以让小陶接触中国文化..."
"茱莉亚神童计划更适合她发展!"艾米丽摔碎茶杯,瓷片在木地板上拼出诡异的星座图。
争吵被门铃打断。Sarah举着档案袋闯进来:"你们绝对想不到!周氏家族1989年从育婴堂收养的男孩,后来成了麻省理工的材料学教授..."她抖出一张论文截图,"他去年发表的陶土纳米级结构论文,引用了玛格丽特的色彩心理学研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